文/林甫禎
一名18歲的女大生,因為舌頭破皮超過4個月,曾去診所就醫,使用過藥膏卻沒改善,且越破越大,因此到醫院求治。奇怪的是,雖然病灶範圍很大,她卻不太會覺得疼痛,門診檢查後發現,她的左側舌頭有一個潰瘍性的腫塊,且已經侵犯到舌頭的肌肉,切片後確診為癌症。
口腔潰瘍若逾兩週 應儘速就醫
這當然是一個很特別的病例,因為主要造成口腔癌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病人有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但女大生沒有這些習慣。所以若有超過兩週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張口困難、口腔有持續不明腫塊、口腔流血卻無創傷病史、牙齒不明原因鬆動或嚴重口臭,都可能是口腔癌的表現,若有這些症狀,民眾需及早就醫檢查。
口腔可分為7個區域,分別為舌頭、唇、頰黏膜、齒齦、舌底、硬顎、臼齒後三角區,國人最好發口腔癌的位置為舌頭,其次為頰黏膜。
在台灣,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發生率及死亡率都大約位於10大癌症之第5名,在男性更是常見。
大多數口腔癌病人都有嚼檳榔、抽菸及喝酒的習慣,基於預防勝於治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
抽菸不只可能造成口腔癌、肺癌等癌症,也會增加得到心臟病、皮膚疾病、骨質疏鬆等全身疾病的機率。
很多人以為,單吃檳榔果並不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傷害,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檳榔本身就具有潛在的致癌性,且荖葉和石灰等其他配料皆含有致癌性化學物質,會使口腔黏膜的表皮細胞被破壞,使細胞增生及產生變異,造成癌前病變,進而導致口腔癌,甚至增加咽喉癌跟食道癌的致病機率,原因就在於有致癌性的檳榔汁,會影響到咽部及喉部。
口腔癌前病變包括:口腔黏膜纖維化、口腔白斑及紅斑。口腔白斑惡性轉變的機率約為5-15%,紅斑又比白斑多5-7倍惡性轉化的機會,因此建議需切片檢查和密切追蹤。
民眾若有嚼檳榔、抽菸等習慣,建議及早戒除,或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如戒菸門診、戒檳榔特診。即使沒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若有以上提到的症狀,也應迅速就醫檢查治療。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主治醫師)
▲提醒民眾如有超過兩週未癒的口腔潰瘍等症狀,請就醫檢查;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林甫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