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基麻醉部 穩健專業 × 整合創新 × 守護術後每一步
曹紹倫醫師 麻醉部主任
隨著現代醫療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麻醉醫學的角色已遠遠超越傳統手術期間的麻醉與監測,逐漸發展成橫跨術前評估、術中安全、術後恢復乃至慢性疼痛管理等全方位醫療關鍵領域。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秉持「專業、關懷、創新、安全」的核心價值,積極推動各項整合照護計畫與次專科發展,致力於提供病患更安全、更舒適且更有效率的照護體驗。
一、整合慢性疼痛照護,打造全人醫療典範
慢性疼痛往往不是單一疾病的結果,而是涉及心理、生理、社會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為此,麻醉部主動整合復健科、精神科、社工部、營養部、關懷師、心理師,成立跨領域慢性疼痛整合照護團隊,推動「疼痛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生活影響」的全人觀點。門診採用多元診斷工具與個別化疼痛分析,根據病患的生理狀況與生活背景設計客製化治療計畫,並搭配高頻熱凝術(RF)、神經阻斷術 (NB)脊髓刺激器(SCS)等神經調控技術,為長期疼痛困擾的患者提供嶄新的希望。
疼痛門診每年服務人次穩定成長,不僅協助病患減緩疼痛,也促進其功能回復與心理調適,對於癌症病患的終末期疼痛處理,也展現麻醉專科於緩和醫療的重要角色。近年也積極參與社區衛教與病友支持活動,推動「慢疼痛知識普及化」的理念,盼透過教育讓更多人正確認識慢性疼痛,及早求診、積極治療。
二、強化術後多模式止痛訓練,減少鴉片依賴、加速康復歷程
手術後的疼痛控制品質,直接影響病患的恢復速度與住院滿意度。過往以鴉片類止痛藥為主的策略,雖能有效止痛,卻也可能帶來噁心、嘔吐、便秘、嗜睡等副作用,甚至導致依賴性。麻醉部因應國際趨勢,全面推動「多模式止痛」(Multimodal Analgesia, MMA)訓練計畫,將不同作用機轉的藥物與非藥物介入(如術中區域神經阻斷、靜脈NSAIDs、靜脈Acetaminophen等)結合,達成減鴉片、強止痛、快恢復的三重目標。
自2024年起,多模式止痛觀念已納入住院醫師常規教育課程,並推動與各外科團隊協同設計不同術式的止痛路徑,從開腹手術到微創手術,皆有最佳化建議方案。相關成效顯著,術後患者疼痛分數與住院日數明顯下降,同時減少鴉片使用量與副作用發生率。此訓練機制也成為住院醫師的重要指標,提升整體臨床團隊的疼痛管理能力。
三、通過心臟麻醉訓練專科醫院認證,守護高風險手術安全
麻醉部於2024年底正式通過「心臟麻醉訓練專科醫院」認證,成為中部少數獲得此殊榮的醫療機構。心臟手術病患常合併多重器官問題,對血流動態的調控、凝血功能的管理及術中即時評估要求極高,麻醉醫師需具備高度敏銳度與臨床應變力。部內培育具心臟麻醉專長的醫師,熟稔操作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EE),能於手術中即時監測心室功能、瓣膜狀況及血流變化,協助外科醫師即刻判斷與調整手術策略。
在心導管室各式手術、高齡心臟病人手術、主動脈剝離手術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等高風險場域,心臟麻醉團隊也展現專業與沉著,成為護航病人安全的重要後盾。同時積極參與教學訓練,與其他國內外中心進行經驗交流,推動台灣心臟麻醉水準向國際標準接軌。
四、投入ERAS照護體系,麻醉在整合醫療中扮演核心角色
近年醫界關注「術後加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策略,強調術前預備、術中管理與術後復原三階段的整體性設計。麻醉醫學部深刻理解自身在ERAS流程中的關鍵地位,從術前風險評估與營養指導、術中維持適當麻醉深度與生理恆定,到術後疼痛控制與早期活動鼓勵,皆擬定詳細路徑與流程,並與外科、護理、營養、復健等部門密切合作,共同為病人打造順暢康復之路。
目前已與骨科、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乳房外科等多科別建立ERAS合作模式,未來將持續擴大至婦產科、神經外科與重症術式,並引進數位化病患追蹤平台,讓病患在出院後仍可延續接受個別化照護與衛教指導。
五、展望未來,邁向次專科與智慧麻醉
麻醉部將持續發展疼痛醫學、重症麻醉、兒童麻醉、老年病患照護等次專科領域,並善用AI與大數據工具輔助術中監測與預後分析,朝向智慧麻醉與精準醫療邁進。教學方面亦不間斷推動師資認證與模擬教學,提升新世代醫師的臨床與溝通能力。
無論手術再怎麼進步、設備再怎麼更新,「病人安全」始終是麻醉醫學最根本的使命。未來,麻醉部也將秉持初衷,穩健前行,在彰基這塊深耕已久的土地上,繼續扮演病患安全的守門人,與所有醫療團隊攜手,守護每一次手術、每一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