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始上小學,是一個學習獨立與融入團體的關鍵階段,對孩子來說是全新的挑戰:每天要準時起床、帶好東西、面對不同的老師和同學,學會自己處理事情,也要學會和別人相處—這一切對6、7歲的孩子來說,真的不容易。但家長應盡量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培養必要的自理能力,讓他們能自信快樂地迎接新挑戰。
良好社交能力 能提升自信心
小學是拓展社交圈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社交能力不僅能幫助孩子融入群體,更能提升自信心,減少對新環境的焦慮。要培養孩子的社交互動能力,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例如吃飯時輕鬆地詢問:「你今天有跟學校的誰說早安嗎?」或者陪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方式,爸媽扮演老師或同學,讓孩子練習開口、自然而有禮的表達。另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課後社團,增加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學習團體規範。
開始練習「自己處理事情」;比如讓他自己收書包、試著記得明天要帶什麼。剛開始他可能常常忘東忘西,但爸媽不用馬上幫他補齊,而是陪他一起找出為什麼忘記,下次該怎麼做才不會又發生。這種「一起想辦法」的過程,遠比直接幫他做好還有用。
時間觀念也是逐步建立概念,不需要用很嚴格的時鐘來要求,而是跟他一起安排「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像:「寫完功課才能玩20分鐘」、「6點是吃飯時間」這樣的節奏感,讓他知道生活有規律。
最重要的,其實是讓孩子感受到:「我可以自己做得到!」每次自己成功完成一件事,都會讓他更相信自己。爸媽不一定要時時盯著,也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到完美,而是陪在他身邊,給他空間去試、去犯錯、再去修正。
孩子會慢慢長大,但這個「剛剛要踏出去」的時刻,是爸媽可以參與、一起見證的。如果我們願意多一點陪伴與傾聽,就能讓這個過渡期少一點不安,多一點勇氣和笑容。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劉奇鑫職能治療師/本文刊載於2025年8月31日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