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罹患口腔癌,手術後接受頭頸部放療,期間出現口乾、嘴破與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影響進食,並導致體重下降。在醫療團隊協助下,他使用藥物,並調整口腔照護與飲食,症狀逐漸改善,順利完成療程。
放射治療是對抗癌症的重要手段,過程中雖可能影響周圍正常組織,引發副作用,但多數反應可預期,經妥善照護可有效控制。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放療日益精準安全,治療前會進行電腦斷層定位與製作固定模具,確保放射線集中於腫瘤部位。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mage Guide Radiotherapy,IGRT)可拍攝即時影像並微調體位,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療程中亦能依腫瘤變化調整計畫,提升療效與安全性。
◎放療常見副作用及照護建議
●腦部放療:可能出現疲倦、頭暈、頭痛、噁心、落髮,少數人注意力或記憶力下降。建議調整生活節奏,症狀明顯時可尋求專業協助。
●頭頸部放療:口乾、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與味覺改變,影響進食與營養吸收。建議多補充水分、選擇溫和食物、使用無酒精漱口水,並採少量多餐方式減輕不適。
●胸部放療(如乳癌、肺癌):可能出現皮膚泛紅、乾癢、色素沉著,或乾咳與胸悶。建議穿著寬鬆棉質衣物,避免摩擦與日曬,使用無香料保濕品,遠離刺激物。
●腹部與骨盆部放療:常見腸胃不適(如噁心、腹瀉、腹脹)及泌尿道症狀(如頻尿、灼熱)。宜清淡飲食、補充水分(每日1500-2000毫升)、少量多餐,留意排泄變化。
●四肢放療(如軟組織肉瘤):可能出現皮膚反應、腫脹、肌肉緊繃或關節活動受限。建議維持適度活動與伸展,必要時搭配復健治療。
●全身性反應:常見於療程後期,包括疲倦、情緒波動、睡眠困擾或免疫力下降。建議保持規律作息並安排適度活動。
副作用多於治療第2至第3週出現,治療後數週至數月內可逐漸改善。醫護團隊可隨時協助調整照護計畫,只要及時應對,便能穩健完成療程、邁向康復。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科張瑜軒醫師/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2025年8月13日健康醫療版)
張瑜軒醫師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