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衛教天地

青少年衛教

正確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2021.05.10

兒童心智科/身心科 主治醫師 劉怡君

臨床樣貌多變化
就字面上來看,ADHD包含了專注力缺失、活動量過度、與衝動控制不佳等層面的問題,然這僅僅只是字面上的解釋,實際上ADHD所影響的層面甚廣,包括常見的有以下:情緒調節不佳、情緒反應過度敏感、對於時間管理不佳(抑或是稱之為時間感知能力缺失)、難以入睡與起床延遲的問題、計畫能力問題等等。舉例來說,以下三個例子,皆是ADHD的常見臨床情境;第一、小一的小安,表現活潑,然上課坐不住,常聊天插話,下課若玩得太high,情緒很難收回來,有時同學會抱怨動作太大,導致同學或自己不小心受傷,如果不小心被老師發現指責,平時開朗的小安有時甚至會因此暴哭或暴怒,讓家長相當心疼與疑惑;二、小四的小玉,性格乖巧細膩,上課靜靜地坐在位子上,然回家作業總是寫好久,常常忘東忘西,上學總是趕在最後一刻才踏進校門,考試粗心大意犯錯,每每想到這些小玉也是會很在意,自己對什麼事情都沒自信,也不敢嘗試;三、國三的小明,大人眼裡被誤會的孩子,師長覺得這孩子看起來聰明伶俐,然而就是不用心,所有交辦的事情總是搞得亂糟糟,或是儘出紕漏,課業上表現亦是如此,小明其實自己也總覺得有種努力做了卻常粗心而功虧一簣,然好勝的他,表面上,仍是以刺蝟的外殼偽裝自己,面對師長的言詞,表現出調兒啷噹或滿不在乎來面對,甚至撒點小謊也不在乎。以上三種臨床情境表現迥異,然背後都有共同的問題(ADHD)正困擾著他們,也正等待著被伸出援手。


ADHD是常被忽略的生理疾病,不是個性或後天適應問題
ADHD是一種大腦的生理疾病,患者的部分腦區發展顯著落後,尤其是前額葉、紋狀體、小腦等區域,基因因素佔了75-90%的影響,它不是一個文明病,自1900年代開始,即有文獻紀載此情形,只是當時的醫學尚不清楚這個疾病的本質與治療,現今世界各國的研究均顯示,ADHD是一個常見的兒童身心疾患,在孩童盛行率約略為5-12%,台灣過去研究亦顯示類似的盛行率,約為7.5%,然而這當中實際有就醫接受治療的比例僅為三成,顯然仍然有許多孩子的問題是被忽略的;過去許多腦功能性研究已指出,ADHD個案的許多腦區在一般狀況下,是相對”不活化”的,儘管患者外在表現給人的印象可能是精力充沛的;另研究亦指出,患者相較於一般族群而言,在同一件任務上,若欲達到同等的表現結果,ADHD個案的腦部需要更作工或更費力才能辦到,也就是說,在ADHD的孩子身上,儘管很認真地在一項重要成果發表上達到理想目標了,但他可能是耗了更多的腦力與心力才能辦到,然而在我們一天當中,從醒來到睡覺前,需要費心思留意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例如:上下樓梯、使用浴室、過馬路、盛湯、吃飯用筷子、運動等等,如果以上每件事情孩子都得時時刻刻費心專注,可想而知是連成人都無法辦到,許多大規模的研究亦證實此現象,具ADHD的個案上,發生道路意外、高處跌落、運動傷害、骨折、頭部受傷、燙傷等的風險,都比常人來得高出許多,不容小覷。


不單只是ADHD,還有其他重要臨床議題須共同評估與處理
ADHD目前仍然是以臨床評估與診斷為主,並非單靠某一抽血數據、測驗或影像檢查來做為診斷,臨床在兒童青少年心智門診當中,評估孩子是否有ADHD,不僅僅看孩子當下的狀況,更會需要全面瞭解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等生活諸多面向的情形,來綜合評估之,這個評估過程是重要的,許多的孩子與家庭除了需協助面對與治療ADHD外,同時亦需要關注其他共存在的情緒困擾、學習困難、社會適應、行為問題、親師溝通、或其他共病等問題。常見來說,有些孩子過去因為不清楚有此狀況,在外往往被師長誤會或甚至是貼標籤,影響孩子上學的意願或學習表現;或是有些孩子為了逃避不斷因犯小錯,而被指責的情境,因此發展出了說謊的行為;或是孩子總是覺得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因而影響自尊與自信與同儕關係;更甚者,有些青少年因為在學校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與認同,因而轉向尋求校外團體的認同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同時影響著孩子成長的過程,據目前的研究顯示,ADHD個案有25%可能同時具有學習困難、25-30%有焦慮與憂鬱困擾,未妥善治療的個案日後有50%發展不等程度對立反抗的問題,因此臨床治療上,除了妥善治療ADHD外,亦須針對其他身心或適應困擾共同處理。

如何協助ADHD的孩子
具有大量實證與歐美國家治療指引的方向,為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且兩者應同時並行,另一逐漸被重視的議題為,需要即時處理其他共病。臨床常面臨到的問題是,家長問「我的孩子一定要吃藥嗎?ADHD長大後是不是就好了?」,目前的數據看起來是,自然病程下,有近8成的個案症狀會持續到青少年時期,超過6成的個案症狀持續到成人,然孩子成長的過程只有一次,因此正規有療效的治療仍然是必要的。另一個家長所擔心的議題是,孩子這麼小就要吃藥嗎,吃藥是不是就是抑制或控制腦袋?這是最常見的迷思之一,目前的客觀證據顯示,配合專科醫師處方與評估後所開立的藥物,療效與安全性是高的,主線治療藥物的作用,是幫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穩定,讓被影響的特定腦區的功能趨近於正常化。至於行為治療,所指的面向很廣,主要著重在家長的衛教、親職技巧與問題行為介入等原則,其次是學校教師的教室管理、行為介入方針與親師溝桶等等,以上會針對個案的不同,而適性調整與討論。

小結
目前ADHD已被廣泛與深入科學研究,也具備有深厚實證等級的有效治療模式,應掌握黃金治療時期介入,才能對孩子的發展達到最大助益。

瀏覽人數:996

快速連結

蘭醫師LineBot

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