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主治醫師 劉怡君
雖說古話曾言”人不輕狂枉少年”,然現今台灣的青少年,身處在這瞬息萬變且凡事講求高效的社會裡,所面臨的挑戰或許無法再單純以輕狂兩字帶過,面對日益攀高的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我們更應該好好認識青少年憂鬱症是怎麼回事。
憂鬱症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包括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運作失衡、人格特質、家族遺傳因素等等,更重要的是,目前研究普遍指出,慢性的壓力源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憂鬱症,常存在普遍的核心徵狀,包括廣泛性且持續性地悲傷,無法經驗到快樂的感受,或是特別容易煩躁發怒;這些廣泛長期存在的情緒將會大幅地削弱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可能導致求學困難、家庭衝突、人際關係困擾、與對立反抗等行為;此外,憂鬱症也會深刻地影響青少年的生活品質與思考能力,個案可能會有失眠或嗜睡、暴飲暴食或胃口減退,思考效率低落,常反覆鑽牛角尖、無法專注、以過度負面的角度看待事物等等;總總諸如以上, 可以看出憂鬱症與單純的情緒波動範圍是顯著不同地。
根據台灣本土大型追蹤數據顯示,目前憂鬱症的年齡已逐漸趨於年輕化,而青少年時期,除了需要經歷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時期,且在心理層面,同樣也是正處於尋求身分認同的時期,這時候的青少年,會同時需要自我成就與自主的發展,卻也極度需要歸屬感與被認同感;隨著網路與資訊的高度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趨於多元,不再只是實際面對面地相處,雖然提高了互動的便利性,卻也增加了隔閡、輿論、小團體與網路霸凌的風險;此外,在高度專業與分工化的社會中,青少年求學階段的壓力,除了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學到知識技能,也需適應制度上的調整,儘管在多種教改之下,競爭壓力仍是存在且有時可能會令人徬徨無措。
如何協助青少年走過青春風暴,是一項重要議題,提升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知,學會觀察自身或家中青少年的身心變化,傾聽陪伴與引導,適時轉介至相當醫療院所,對於改善青少年憂鬱症相當重要,也期待透過學校、家庭與醫療攜手合作,營造青少年友善的成長環境,讓青春期不再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