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音訊版
影音版
更年期全攻略:從自我評估到安全治療,一篇看懂 — 彰基婦產科|莊羽豊醫師
多數人以為「停經=更年期」,其實身體與情緒的變化常在更年期前期就悄悄開始。莊羽豊醫師提醒:與其硬撐或誤把症狀當小毛病,不如及早辨識—檢測—對症處理,把不適降到最低、把生活品質拉回來。
什麼時候算更年期?會在幾歲發生?
♦臨床定義:連續 12 個月沒有月經 = 進入更年期。
♦常見年齡:台灣女性多落在 48–52 歲。
♦較早出現者:40 多歲就停經者,常與卵巢功能較快衰退或家族傾向有關。
♦家族影響:媽媽、姊姊若較早停經,你也更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
你可能在更年期前期:先看這些徵兆
雌激素逐步下降時,症狀因人而異、強度不同,但常見組合包括:
♦生理變化:月經週期拉長/不規則、熱潮紅、盜汗、失眠、頭痛、關節痠痛、肌肉疼痛、皮膚乾癢
♦情緒與精神:暴躁、悶悶不樂、情緒起伏、緊張焦慮、疲倦感
♦生殖泌尿:陰道乾澀、性交疼痛、反覆陰道炎、頻尿/漏尿
小提醒:有些人臉會潮紅卻不覺得不舒服;也有人幾乎不潮紅,卻嚴重失眠。每個人「組合包」不同,不必和別人比。
更年期自評:18 項症狀量表(取自國健署手冊)
量表涵蓋 18 項(熱潮紅、頭暈、頭痛、情緒、失眠、疲憊、背痛、關節痠痛、肌肉痛、皮膚乾、毛髮變化、性慾與接受度下降、陰道乾澀與性交痛…)。
自評總分 > 15 分: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
用途:協助自我覺察與追蹤,不是取代醫師診斷。
何時該就醫?要做哪些檢查?
就醫時機
♦症狀干擾睡眠/工作/親密關係
♦月經紊亂或疑似異常出血
♦生殖泌尿困擾(乾澀、頻尿、反覆感染)
♦情緒困擾影響日常功能
可能的檢查
♦FSH(濾泡刺激素):多以 >25 判定接近或進入更年期。
♦婦科超音波:排除子宮、卵巢其他問題。
♦必要時針對異常出血另做評估,以免漏掉非更年期原因。
註:有些人症狀已明顯,但抽血仍「正常」;這可能是更年期前期,仍可依症狀治療。
生殖泌尿症候群:為何更年期會「又乾又頻尿」?
雌激素下降使陰道與膀胱底部的黏膜、結締組織與肌力變薄變弱:
表現為陰道乾澀、搔癢、性交疼痛、頻尿、漏尿,也更容易反覆發炎(不只念珠菌,細菌感染也常見)。
陰道分泌減少 → 酸鹼環境改變 → 益生菌下降 → 反覆不適循環。
醫療與照護選項:
第一線(溫和保養)
陰道保濕製劑、玻尿酸凝膠:提升黏膜濕潤度、減少摩擦疼痛。
益生菌補充:協助菌叢與酸鹼值恢復平衡。
生活調整:規律運動(有助血管彈性、減少熱潮紅)、睡眠與壓力管理、溫和清潔與保濕。
第二線(儀器輔助)
陰道雷射、磁波椅:刺激黏膜修復與血流,改善乾澀、頻尿與輕度漏尿。是否適合由醫師評估。
第三線(藥物治療)
低劑量雌激素治療
形式多元:貼片、凝膠、口服、陰道給藥。
針對陰道萎縮、乾澀與性交痛,局部陰道雌激素往往效果理想且全身劑量低。
視情況合併黃體素以保護子宮內膜。
*安全評估很重要:若本人或家族有乳癌、子宮內膜癌、血栓史,務必與醫師討論,並配合乳房攝影與追蹤。
保健品迷思:蜂王乳、膠原蛋白、DHEA 可以吃嗎?
市售產品成分差異大,若宣稱「回春」或效果過度神奇,請提高警覺。建議把產品標示帶給醫師,確認成分是否含類雌激素或其他不明添加,避免延誤或干擾治療。
臨床常見情境與解法
Q1在泌尿科與婦產科間反覆求醫:若頻尿、陰道炎屢治屢犯,別忽略背後可能是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引入局部雌激素與保濕/益生菌策略,常見整體症狀明顯改善
Q2只想「直接拿荷爾蒙」:治療不是一顆藥丸的事。建議先做風險評估與衛教,再依個別目標設計階段性方案,兼顧療效與安全。
給 40–55 歲的行動清單
先自評:做 18 項量表並記錄分數變化(>15 分就醫)。
求證:安排婦產科門診,評估 FSH、超音波;若有異常出血,先排除其他原因。
分症狀處理:
♦乾澀/性交痛 → 保濕製劑 → 陰道雷射/磁波椅 → 局部雌激素
♦熱潮紅/失眠 → 作息與運動調整,必要時依醫囑用藥
♦頻尿/漏尿 → 骨盆底訓練、儀器輔助、局部治療
♦建立追蹤節奏:2–3 個月回診一次,觀察睡眠、情緒、親密關係是否改善。
♦安全優先:若考慮荷爾蒙治療,務必告知個人與家族病史,規劃乳房影像檢查與後續追蹤。
♦別害羞:陰道乾澀與頻尿很常見也可改善;把困擾說出口,是治療成功的第一步。
給家人的提醒
以理解與陪伴取代指責,協助安排門診與追蹤,效果遠勝「你多忍耐」。更年期是生理變化,先辨識、再求證、分層治療、持續追蹤,就能把不適降到最低。
—
想釐清你的狀況、了解陰道局部治療或儀器是否適合,歡迎到彰基婦產科,為你客製化擬定安全有效的照護路徑。
#更年期 #熱潮紅 #陰道乾澀 #生殖泌尿症候群 #婦產科 #睡眠障礙 #情緒管理 #彰基婦產科 #莊羽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