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衛教天地

彰基診聊室

35歲後不孕怎麼辦?婦產部醫師解密高齡生育全攻略【彰基診聊室 #2】

2025.08.19

純音訊版

影音版

晚婚世代的備孕全攻略:從AMH到試管嬰兒,一篇看懂— 彰基婦產科|莊羽豊醫師

現代人婚育年齡愈來愈晚,踏入婚姻後往往很快就面對「何時備孕」的抉擇。莊羽豊醫師提醒,關鍵不在於某一個年齡數字,而是先掌握自己的生育條件,再及早規劃。35歲之後,自然受孕率每個月大約只剩一成,同時染色體錯誤與自然流產風險增加;34歲以上雖被歸為高齡產婦,並非不能生,而是成功機率下降、風險上升,需要更有效率的策略與更緊密的醫療合作。

什麼時候該就醫與檢查?
臨床上,不避孕且規律性生活滿一年仍未懷孕,就建議就醫;若已滿35歲,觀察期縮短為六個月。初步評估通常包含陰道超音波與抽血荷爾蒙,建議在月經第3–5天抽檢 FSH、LH 等指標;若週期一開始 FSH 就偏高(例如大於12),需提高對卵巢早衰的警覺。同時會抽驗 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以評估「卵巢庫存量」:30–34歲的平均值約 2.89、35–39歲約 2.08,臨床常以 2–5 作為參考區間。數值偏低表示庫存較少,宜提早規劃;數值過高則要留意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能導致月經紊亂與不排卵,反而不利受孕。莊醫師建議,女性約在30歲上下主動驗一次 AMH,拿到一把「三到五年的人生規劃刻度」。此外,輸卵管的通暢與否無法靠一般超音波看出,需要輸卵管攝影(HSG)釐清;若不通暢,往往需改走試管嬰兒來繞過輸卵管的路徑限制。

凍卵與治療選項:把時間換成主動權
若短期沒有生育計畫,且希望保留較佳的卵子品質,可評估凍卵;凍的是「當下年齡」的卵子,越早品質通常越好。已經積極備孕者,醫師會依卵巢反應、輸卵管狀況與年齡,與你討論從促排、人工授精到試管嬰兒的路徑。人工授精的整體成功率約落在一至兩成之間;試管嬰兒(IVF)透過藥物讓一個周期內更多卵泡成熟,取卵後在實驗室受精與培養,再挑選合適胚胎植回子宮,整體成功率約可達四至五成。多數療程從月經第3天開始進入刺激期,針劑多為筆針、針更細且劑量可精準調整,近年也有更友善的方案可減少打針次數;胚胎培養可搭配縮時攝影培養箱,讓胚胎在穩定環境下連續被觀察,提供客觀成長曲線做品質評估。

費用、補助與風險
以彰基的經驗,單一個試管療程(含藥劑等)大致落在20–30萬元,實際金額取決於藥量、是否加用輔助用藥(如生長激素)、是否選用縮時培養箱等。政府提供試管嬰兒補助:第一次完成取卵到植入的完整療程可補助10萬元(7+3),其後梯次會遞減;原則上需先申請再啟動療程,本國籍(或配偶為本國籍)且符合不孕症定義即可申請。像胚胎切片等特定項目則不在補助範圍。需要留意的風險主要是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多發生在取卵前後約一週,可能出現腹脹、噁心、尿量減少,嚴重者會有腹水需就醫;臨床會藉由調整劑量、改變方案,或先凍胚、暫緩植入來降低風險,而在家中則要確保足量飲水與蛋白質、留意體重與尿量變化,有不適立即回診。
*本集錄音時間為2025年7月,政府補助方案請依當前政策公告為準。

案例與提醒:把前置條件做好、也照顧好心情
臨床上,曾有多囊合併免疫議題的個案,先以子宮腔鏡處理子宮內環境、搭配必要藥物,雖前置準備花了兩三個月,但首次植入便順利懷孕;也有卵巢早衰且 AMH 偏低的個案,每次僅取到一兩顆卵,歷經多次植入與心情起伏,在調整心態、壓力下降後成功著床。結論其實簡單:成功不是只靠某一支針或單一儀器,而是條件整備、節奏安排、身心管理與醫療團隊合作的總和。

給35歲前後的行動建議
現在就把「知道」變成「行動」:月經第3–5天抽一次 FSH/LH、驗 AMH、做陰道超音波,必要時安排輸卵管攝影;若≥35歲,半年未孕就別再等;若尚未打算懷孕、AMH 又不理想,及早談凍卵;若要啟動療程,先了解是否需要縮時培養箱、是否採先凍胚以降風險,也別忘了可以申請首度療程的10萬元補助。最重要的是,把顧慮說出來、與團隊一起擬定可長可短的路線圖——你不是一個人。

想更了解自己的AMH、輸卵管通暢度或IVF細節與補助,歡迎至彰基婦產科門診與生殖醫學中心團隊諮詢,一起為你的生育計畫擬定最合適、最有效率的路線。

瀏覽人數:38

快速連結

蘭醫師LineBot

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