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新春迎喜 2024 Feb

特別企劃

預防代謝症候群~你我都行!

隨著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高壓;為求便利多數人以外食為主,加上飲食精緻化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高油、高糖、高鹽、低纖維);加上長時間久坐、無運動習慣,長期下來容易造成代謝異常。

代謝症候群是什麼?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併發症密切相關,將比一般族群增加6倍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腦中風及心臟病風險,是健康的警示燈。

代謝症候群如何判斷?
代謝症候群「一粗、二高、血脂異常」,指腰圍過粗、血壓和血糖偏高、血脂異常的症狀出現。判定標準如下表:

危險因子  檢查值
一粗 腹部肥胖(腰圍) 男性≧90公分
女性≧80公分
二高 血壓偏高 收縮壓≧130mmHg
舒張壓≧ 85 mmHg
血脂異常 空腹血糖值偏高  ≧100 mg/dL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 ≧15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男性<40 mg/dL
女性<50 mg/dL
以上五項判定標準,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利用腹部肥胖偵測代謝症候群
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堆積多。腰圍粗表示內臟脂肪多容易導致代謝異常。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

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
胰島素阻抗:血液葡萄糖需要胰島素幫忙才能進入細胞提供能量,胰島素阻抗就是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 ,血液葡萄糖不容易進入細胞內,身體代謝出現問題。

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
1.遺傳因素約佔20%
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2.不良的生活型態約佔50%
(1)體重過重、肥胖者。
(2)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經常飲酒過量。
(3)活動量低、無運動習慣。
(4)有抽菸習慣的人。
(5)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

如何及早預防預防,遠離代謝症候群?
1.良好飲食型態
(1)均衡飲食
每人依照自己體型、活動量,每天適量的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達到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以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與活動。

(2)三低一高飲食原則
A低油:蛋白質選擇豆製品、魚肉、蛋、瘦肉,以白肉取代紅肉;避免三層肉、魚皮、加工肉品。選擇蒸、烤、滷等低油烹調方法,使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適量攝取堅果。
B低糖:避免吃精緻糖的食物,例如:含糖飲料、汽水、蛋糕、冰淇
淋,避免三酸甘油酯過高。
C低鹽:以新鮮食材為主,避免加工食品、醃製物,減少喝湯。
D高纖:多吃當季蔬菜、適量攝取新鮮水果、以未經加工的全穀根莖類取代精緻穀類。
2.良好生活型態
(1)維持理想體重:理想體重範圍18.5≤BMI<24,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 (公尺)的平方。
(2)避免腹部肥胖:腰圍過粗=腹部肥胖,腰圍過粗:男性≧90公分 女性≧80公分。
正確測量腰圍方式:
A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B將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其能通過左右兩側骨盆上緣(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間 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持平,並緊貼、不擠壓皮膚。
C維持正常呼吸,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數值。
(3)規律運動:中等強度運動(會喘且流汗),每次30分鐘,每週至少3次以上。
(4)不抽菸,少喝酒:吸菸、飲酒容易增加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避免。
(5)做檢查,早發現:定期做健康檢查測量腰圍、血壓值、空腹血糖值、血脂值;及早發現,良好控制。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體系營養暨膳食部營養師 黃珮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