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新生活
保健新知
保健新知KNOWLEDGE
健康Q&A

健康Q & A~戰勝長新冠,促進身心良好復原

  • 瀏覽人次1340人次
  • 發佈日期2022/12/30
2019年12月起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截至2022年11月全球累計病例數已達6.35億,死亡人數達662萬;台灣病例數累計約820萬人,死亡人數約1.4萬人。根據2021年11月衛福部公布的「染疫康復者指引」指出,一般人罹患新冠肺炎後4週症狀即會逐漸好轉,但部分患者在感染後4週,甚至更長的時間仍症狀持續出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這樣的長期影響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稱長新冠或後新冠症候群(Post COVID-syndrome;以下簡稱「長新冠」),並依「3、2、1」原則定義: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內,出現無法解釋且持續超過「2」個月的症狀,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

新冠病毒的感染會影響人體全身器官,根據衛福部的公告,長新冠症候群可能的症狀包括:
一、 神經系統症狀:憂鬱或焦慮、頭痛、睡眠問題、移位時頭暈,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認知功能障礙(也稱「腦霧」)。
二、 心血管系統:胸部疼痛、心律不整或心悸、心肌發炎、靜脈血栓。
三、 呼吸系統:咳嗽、呼吸困難或短促,肺部X光可能出現毛玻璃狀、肺纖維化。
四、 消化系統症狀:腸胃不適、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瀉。
五、 內分泌及生殖系統:可能新產生糖尿病或原有的糖尿病惡化、甲狀腺炎、月經週期改變,部分男性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風險增加。
六、 其他:關節或肌肉易痠痛、干擾日常生活的疲憊感、嗅覺或味覺變化、發燒、身體發麻、急性腎損傷、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皮膚紅疹或掉髮…等。

造成長新冠有三種可能因素: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加上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性傷害,另外部分患者因重症病程而產生的後遺症。根據國際性統計,大約10-20%確診者會有長新冠症狀,症狀大多一年內消失,不過延緩症狀消退的因子包括:年齡>60歲、女性、有癌症史、抽菸史、BMI≧30,以及感染新冠病毒急性期症狀較多者(>4項)。

避免發生長新冠
預防長新冠最佳方法是預防感染新冠病毒。建議民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預防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重症,也可幫助、保護周邊的親友。外出工作、活動時,正確佩戴口罩、增加洗手頻率,注意與非同住者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也是保護自己、減緩新冠肺炎傳播的重要方法。慢性病患者規律、穩定地接受慢性病治療,也是預防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中重度症狀的重要策略。

若要避免染疫時發生中、重症,以減輕發生長新冠的風險,建議:若您的條件符合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較年輕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經過中醫師評估符合條件者,則可服用清冠一號;居家隔離期間若有明顯症狀,也可依照症狀使用藥物改善;若居家隔離期間症狀或原有的慢性病加重時,則須及早就醫。

長新冠患者除了醫療照護,吃對食物、均衡營養,能加速康復的過程。由於長新冠症候群患者需要提升免疫力、對抗身體疲憊、提供身體修復的重要原料,因此在飲食中攝取足量、優質蛋白質非常重要。以60公斤體重的患者為例,復原期建議蛋白質食物每日應吃10~12份(以1.2~1.5公克/公斤體重計算)。為避免同時吃入過量不利健康的飽和脂肪,衛福部建議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畜肉,並避免加工肉品。1份蛋白質食物是多少?如何選擇?您可以用手機掃描圖1. 蛋白質食物代換QR code,可了解蛋白質食物種類、各自的份量。
長新冠患者也常有咳嗽、肺部損傷造成的呼吸問題,因新冠病毒間接造成患者腦神經、腦微血管損傷有關的腦霧、失眠、健忘等症狀,北市聯醫的藥師翁千惠,於台北市衛生局網站提出養肺、活化腦細胞、鎮靜安神作用的食膳、藥膳、茶飲,詳細的內容請上網搜尋瀏覽。

長新冠的症狀不是非常嚴重,但卻可能持續一段時間的生理、心理不適,造成個人就業、就學困境,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健保署及衛福部於110年12月起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幫助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能儘早回復正常生活。若您在確診復原期感受身體不適,可以到COVID-19康復者整合門診,盡快接受醫療照護,並搭配日常保健及藥師提出的食膳、藥膳茶飲之建議,您再配合適當的運動,身心放鬆,就能漸進地改善長新冠症狀,促進身心良好的復原,提高生活品質。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吳英旬

出處:彰基院訊479期111年度12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