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阿姨是一位52歲女性,因父親患有大腸癌,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擔心自己是否也會罹患大腸癌,便來到家醫科門診,希望諮詢大腸癌的篩檢及相關預防保健事項。
一:大腸癌篩檢的重要性: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的資料,110年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大腸癌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若以性別來做分類,大腸癌更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之冠。據統計,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了肥胖、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飲食、紅肉、缺乏運動、抽菸、飲酒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等,建議有以上危險因子的民眾更應做大腸癌的篩檢。
二:大腸癌篩檢的目的與方法
大腸癌篩檢旨在早期發現結腸和直腸的異常變化,以便及早進行治療。常見的篩檢方法包括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及糞便潛血檢測等。
三: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篩檢策略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所給予的建議如下:
|
檢查方式
|
頻率
|
糞便法
|
化學法糞便檢查
|
每年一次
|
免疫法糞便檢查
|
每年一次
|
影像法
|
大腸鏡
|
每10年一次
|
乙狀結腸鏡
|
每5年一次
|
電腦斷層掃描大腸攝影
|
每5年一次
|
四:台灣目前大腸癌篩檢政策
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
五:如何預防及早期診斷大腸癌?
提醒民眾可依以下護腸重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來維護自己的腸道健康唷!
1.健康飲食:
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與紅肉(豬、羊、牛),均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建議改以魚肉、瘦雞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此外,多吃蔬菜,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及燒烤,均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唷!
2.規律運動:
不運動、肥胖,也是致癌的高風險因子,平時就需要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的控制。
3.定期篩檢:
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但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參考資料
1.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家庭醫學科醫師 周鈺斌
出處:彰基院訊498期113年度07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