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疾病是最常見的腸胃道疾患之一,由於現代人因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再加上抽菸、刺激性食物(咖啡、可樂)等,導致胃的強酸逆流湧入食道中,引發食道損傷,有時會造成一些不適症狀如:胸口灼熱、感覺喉嚨有液體慢性喉嚨發炎、慢性咳嗽、氣喘、喉嚨異物感等。根據一份2001年的調查,台灣地區的胃食道逆流疾病盛行率約為6.6%,而且目前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可能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有關。本篇文章將針對胃食道逆流疾病的臨床表現、危險因子、診斷標準,及治療方面進行完整介紹。
臨床表現
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可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胃中的內容物有逆流的傾向;另一是抗逆流的機制出現問題。臨床表現以心口灼熱感及胃逆流感為典型的症狀,常發生在飯後,特別是大餐後、食用辛辣食物、柑橘類食物、油脂類、巧克力、或是飲酒後;仰臥或彎腰都可讓症狀灼熱感惡化。除了上述典型症狀外,也可能以其他症狀表現,如聲音沙啞、氣喘、復發性中耳炎等。此外,在引發慢性咳嗽的原因中,胃食道逆流為最常見原因的第三名,僅次於鼻涕倒流及氣喘。若是患者出現警示症狀,包括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貧血、吐血或解黑便時,更要去小心是否有其他重大胃腸道疾病,如潰瘍或腫瘤等,此時需考慮安排內視鏡檢查。
危險因子
1. 年齡越大,出現症狀的機會相對越高。
2. 肥胖明顯增加發生逆流性症狀。
3. 酒精攝取及抽菸也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發生。
4. 幽門桿菌則被發現與胃食道逆流疾病有負相關,其原因在於幽門桿菌引發胃炎後,使得胃部細胞減低胃酸的分泌和胃部酸鹼值的增加。
診斷標準
1. 24小時食道酸鹼值監測:在下食道括約肌上方約5公分處,放置電極來測量食道內酸鹼度,通常每4-6秒記錄一次,連續記錄24小時,當記錄到的酸鹼值低於4時則符合胃酸逆流的定義。
2.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測試:當懷疑有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症狀,可考慮先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測試。若是給予治療後症狀在1~2周內消失,在停藥後症狀又開始出現,則可建立胃食道逆流疾病的診斷。好處在於其便利性,且花費較低。
3.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內視鏡檢查可以直接看到食道黏膜,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切片,為最普遍使用的診斷工具。當病人在懷疑有胃食道逆流疾病,又對第一線藥物治療無效時,應安排接受此項檢查。
治療方法
(一)非藥物治療
1.生活型態調整:勿暴飲暴食、睡前3小時勿進食、避免在餐後馬上躺臥。
2.維持適當體重。
3.減少刺激性食物的攝取:菸、酒、巧克力、油脂類食物,以及柑橘屬的食物。
4.平時應保持排便通暢,減少脹氣、便秘。
(二)藥物治療
1.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食道逆流的主要治療藥物,減低胃液的酸性除了可以減緩症狀外,對於食道炎的恢復上亦有幫助。建議使用至少4週,且應在飯前30到60分鐘使用,而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頭痛、腹瀉、便秘及腹痛。
2.制酸劑:對心口灼熱感的改善比率較低,但是其作用速度較快速。
3.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針對偶發的心口灼熱感有幫助,且作用時間較長。
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肥胖問題的普遍,胃食道逆流疾病盛行率有增加的趨勢。當臨床上懷疑有胃食道逆流疾病時,可考慮使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同時兼具有診斷及治療的效果。然而在台灣,因應健保規定,需要先施行相關檢查,如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等,才能提供以診斷及用藥之佐證。只要在醫生的指示下回來門診接受檢查和治療,相信定能讓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獲得在生活品質上的顯著改善。
參考資料
1.家庭醫師臨床手冊
2.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
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家庭醫學科醫師 張家瑋
出處:彰基院訊494期113年度03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