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資訊網
中心簡介最新訊息個人化服務診療服務衛教園地討論交流上傳下載區
中心簡介
中心新聞
中心活動
排版用圖片
最新活動
 略過巡覽連結首頁 分隔符號 最新訊息 分隔符號 中心新聞
 
編號 標題 發佈日期
5.
 電子報222期癌症心理照護-我想要放棄,可是我沒有說(文 楊淯惇心理師/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2020.10.16
 

癌症心理照護

我想要放棄,可是我沒有說

文 楊淯惇心理師/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不讓聽見的聲音
    楊伯伯年紀60歲出頭,往復就醫、檢查之後,得到了頰黏膜惡性腫瘤的診斷,我探視伯伯的時候,是在他第5次手術結束後第4天。伯伯躺在病床上,面容平和、身體穩定的休息,伯母和伯伯的妹妹在旁邊談論著近況。
   我和伯伯打了招呼,伯伯由於氣切並不能夠說話,但他的手在空中揮動、嘗試發聲叫喚家人,楊伯母很快遞上了紙筆、然後把談話空間給了我和伯伯。

   我們簡單寒暄,我也關心伯伯的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談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伯伯斷斷續續的用筆寫下:「我共開了5次刀,有3次良性,2次惡性,現在疾病第四期,我不知道會不會好,本來想要放棄,但是怕小孩傷心,所以接下來會繼續做治療。」
   後來,談話結束時,伯母來到病床邊,告訴心理師:「他經常會想些有的沒的,有時也會亂說話。」一旁也提醒伯伯:「你不要想太多!」
   伯母想要看伯伯剛剛寫的內容,伯伯卻把手中的紙揉成了紙團,動作極快,然後緊緊握在手中,不願給人看見。伯母再要也不給。
我想我知道伯伯的意思,向他表示可以幫忙處理,他才慢慢的鬆開手,將紙團交到了我的手中。
從有聲至無聲
   在與腫瘤病人相處的臨床心理工作裡頭,常常見到的是,不論經過了幾次的檢查或是手術,不同癌別的病人皆可能有過對後續治療感到沒有希望、無能為力的經驗,但是,病人並不會說出這些感受。對於家人與病人的關係而言,彼此的倫理關係因血緣、過去共同的生活經驗而親近,照顧期間,家人對病人的照顧,包括身體的碰觸或者是協助如廁,家人與病人亦極為貼近,可是,當病人有些深刻的、真實的感受沒有傳達給家人時,病人與家人在心理上即有了一絲絲的距離。
   對許多病人而言,他躺在病床上,他能看見、能聽見、能接觸到的是陪病的家人,他的生活世界在病房裡,家人是他們最主要的支持與陪伴,但是,如果部分感受沒有表露出來,這些感受可能就不會接受到相對應的支持與回應。
   對家人而言,家人不忍病人受苦,希望病人可以快點好轉,而其心底又常是希望可以在陪伴病人時順他的意、滿足他的需求,但是當病人沒有說出來時,家人可能誤解了病人的意圖,或者失去了聽見病人表達內在想法與感受的一個機會。
   令人好奇的是,是什麼原因,使得病人把一些自己想的、希望的隱藏在自己心底,使家人沒有聽見?

病人主動不想告知,因為擔心家人知道了會難受。

臨床上的觀察是:
1. 當病人獨自跟心理師談話時,病人可以說比較多的負面感受,可是當家人在一旁,病人會說的較含糊、輕描淡寫。
2. 曾經遇到家人說病人平時脾氣很差,在家會發脾氣,可是現在生病了,脾氣卻意外很平靜、話意外的少。
3. 病人原本扛起家的責任,給身旁的家人帶來安全感,現在是想維持原先堅毅形象。
4. 病人不知道可以如何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家人希望病情盡快好轉,可是無意間結束了病人的表達。
臨床上的觀察是:
1. 病人開始嘗試表達內在感受時,家人會很快換別的話題。
2. 病人嘗試表達一些想法時,家人會跟病人說:「不要想那麼多」。
3. 若病人和他人提及內在較負面的感受時,家人會主動提:「病人可能需要休息一下」。
4. 家人有察覺病人的感受,但不知道可以如何與病人談論。
由上述的整理可知,病人經常會因為許多原因以許多方式阻止了內在感受的表露,心裡感受也因此沒有機會被家人承接或回應。

我們在彼此身旁,共同面對疾病

   過去談論個體於壓力下如何反應,經常會使用「心理韌性」來描述個體具備哪些特質可以協助調適,但家中有人生病時,我們都會同意,面對此重大壓力的角色並不是個人,是病人與他身邊的人,也可能是一整個家庭。
   是故,在癌症照護脈絡裡,病人與被照顧者或身旁的人之間的關係具有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論述或研究會以伴侶或家庭為一個單位,來探討兩個人或一家人面對其中一人生病時,有哪些元素可能會協助他們去面對這個重大事件。譬如:當伴侶共同面對其中一人罹癌時,伴侶間有開放性的溝通、能共同解決問題、彼此支持的行為對於伴侶的調適佔重要的角色(Traa, De Vries, Bodenmann,& Den Oudsten, 2015);病人覺得自己能否袒露感受會影響到病人所感受到的家庭溝通氛圍,而這樣的氛圍又會進而去影響病人與家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Shin et al., 2016);國內,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的陳淑惠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談論「家庭韌性」(楊淯惇,2018),並發展了相關的評估工具。期許未來會有更多的國內研究以探討家內溝通、家庭互動如何協助家庭於家中成員罹患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的調適。
   病人與家人之間能否有更流暢的感受傳達與回應,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因素,另一個可能性是「習慣成自然」現象。活在我們的文化裡頭,許多人與家人相處無礙、融洽,但並不習慣討論內在感受,遇到職場、感情等壓力而心情不適時,許多人更傾向獨自忍受,並不會與家人說,可想而知,當家中有人罹癌時,此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屬重大事件,且文化中傾向鼓勵病人努力治癒,因此,要病人自在的向家人傳達內在感受,心理上需要跨越的困難可能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多。
   在此類現象背後,也有另一種意涵。當家中有人生病的時候,許多家屬投入了照顧工作,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顯而易見,然而,在想說卻沒有說出口的背後,不論是病人主動顧慮,或者病人察覺家人對於相關內容不知所措而順應沒說,都反映出病人對家人的體貼與顧慮。我想這樣的一個現象給我們的其中一個提醒,是我們在照顧生病的家人時,儘管具體的照顧工作可能是單方面進行,可是病人與家人在心裡對彼此的體貼與用心,其實是我們相互在照顧對方,只是用了不同方式。
   很重要的,本文並不是意指病人若有了不適感受,就非說不可。這種感受沒有被傳達出來、被回應,並不是病人或是家人任何一方的責任。
   有時候,一個放棄或是無能為力的感受已經形成了,但是病人因為本文提到的因素而沒有表露出。另外也有些時候,病人的感受還停在一個混沌的狀態,還沒被梳理成形。不論是沒有被好好整理的感受,或者是形成的感受沒有機會說出,都不必然會發生很糟糕的事情,但必須承認,有一部分的病人可能會因此覺得難受,而有些家人可能會錯過了他們想要的理解且接納病人的機會。
臨床心理師怎麼說
給病人的建議
如果你對目前現況、後續治療感到無能為力、覺得沒有希望、有想要放棄:
1. 建議主動表達身體上不舒服,並尋求協助,有時候心情的難受與身體的難受是交織的,透過安定好身體的狀態,心裡的感受可能也會因此有些改善。
2. 建議嘗試瞭解目前接受的治療與程序,也嘗試去安排生活,即使是住院期間,也請試著想想看每天的時間可以怎麼安排、散步可以走去哪裡等等,透過瞭解與安排目前的狀態,可以對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掌控的感受,會少一些無力、不知所措。
3. 有些時候,你想說沒說,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說或是不知道向誰說,不論你需要的是一個討論或說話的對象,或是你需要一個專業工作者擔任橋樑協助你跟家人的溝通,你可以聯絡臨床心理師,尋求協助。

給家屬的建議
如果你與病人在過去相處並不習慣表露內在感受:
1. 建議主動關心病人身體上的需求,譬如疼痛、飢餓、酸痛等等,透過關心具體的身體不舒服,你可以傳達你對病人的關懷與支持。
2. 建議在與病人討論疾病相關事務的時候,用開放式的態度與病人討論,譬如不主動帶病人的思路到特定方向,或是可以嘗試不同方向都問問看。
3. 建議尊重病人想、擔心的權利,盡可能不說:不要亂想、不要想太多、不要這樣想,不要去阻止或是否定他的想法與感受。
4. 有些時候,你想跟病人談論但不知道怎麼說,或是你在陪伴病人時感受到過大的負擔,可以聯絡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可以與病人談,擔任你跟病人之間的溝通橋樑,並且協助你處理你的照顧上的心理負擔。
心理腫瘤服務在哪裡
   遭遇腫瘤或相關身體病症時,不論是病人自己或是身旁親友,在面對疾病的處置以及後續的照顧時,皆可能伴隨相關的心理困擾,本文提到的僅是其中一種病人或家屬可能會有的心理狀態。以下資訊供有相關困擾的人參考:
- 如果你/妳平常或方便就醫的醫院是其他醫療機構,現在國內許多醫院皆逐漸建立癌症相關的心理服務系統,你可以詢問該醫院,或是嘗試與你可能接觸到的心理相關工作者談。
- 如果你/妳是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看診,門診方面,可以透過各癌別的個案管理師或是以下的電話主動聯絡我:(04)723-8595轉7168,找楊心理師;病房方面,可以向該病房的醫護人員表達與心理師會談的需求。
資料來源:楊淯惇. (2020). 癌症心理照護-我想要放棄,可是我沒有說. 彰基醫療健康防治季刊, 39, 49-52.

 

瀏覽人數:909

返回上頁

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管醫學防治中心資訊網隱私權宣告 版權所有 © 2009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