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端午好棕 2020 Jul

健康新焦點

就醫觀念好,「頭痛」沒煩惱

根據統計,高達96%的人畢生會發生一次以上的頭痛,「頭痛」也可說是醫學上最常聽見的主訴之一,因為頭痛而求診之患者亦占有門診或急診不少之比例。常於診間聽見如此之對話,「最近頭很痛,擔心腦部有問題,是不是需要照電腦斷層?」「檢查沒問題,那為什麼還是會頭痛…?」基於如此高比例的民眾有頭痛之症狀,積極的衛教以及讓民眾於就醫前適度了解自己頭痛的特色,對於就診時與醫師討論會有正向的幫助。

對於醫師而言,一位頭痛的初診患者首要考量的是排除並尋找可能的次發性原因,如急性高血壓、感染、腦內病灶、頸椎問題等皆可能導致頭痛。所謂的「次發性頭痛」指的即是由這些潛藏性原因導致之頭痛,應該治療潛在的病因以緩解頭痛。然而事實上,超過九成的頭痛患者卻是屬於「原發性頭痛」─亦即「頭痛」本身即是痛的來源,也因此在各式檢查中並不會有異常發現。常聽見之張力性頭痛(緊縮性頭痛)、偏頭痛、叢集性頭痛即屬於原發性頭痛之範疇,也難怪大部分民眾會有檢查正常卻還頭痛之疑惑。

臨床上幫助醫師懷疑可能的次發性頭痛以及區分原發性頭痛之種類最重要的診斷工具是「病史詢問」。唯有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才能決定後續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對不同種類之原發性頭痛擬訂個別化的治療計畫。因此於門診中應耐心配合醫師的問診,或於就診前熟悉自己頭痛的特徵以便於診間充分的讓醫師了解並診斷。過度的依賴儀器檢查最後可能仍無找出原因,對於患者接受檢查造成的身體負擔、醫師的診斷、以及醫療資源的分配並無助益。

以下提供當面對頭痛初診患者時,醫師可能需要知道的資訊包括:頭痛多久了?每次頭痛的情形是如何?如痛哪一邊、緊緊的痛、悶痛、或如刀割痛;痛的程度如何、痛的時候可以行動自如嗎?有沒有怕光、怕吵、噁心、嘔吐?是否服用過什麼藥?藥名是什麼?效果如何?有在別的地方求診過嗎?做過什麼檢查呢?醫師可以從每位患者頭痛的特徵與臨床神經學檢查,判斷頭痛患者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儀器檢查。雖然只有極少數的患者(不到千分之三)之頭痛是因腦部有病灶所造成,不需過度恐慌,但若出現以下之症狀,可能是次發性頭痛之警訊,應盡速就診向醫師諮詢,如發燒、倦怠、體重減輕、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複視、步態不穩、意識改變)、突發性頭痛或劇烈頭痛、五十歲後新發生之頭痛、或與以往之頭痛型態改變等。

對於長期飽受頭痛所苦,如慢性偏頭痛或緊縮性頭痛等要完全根治、從此不再發作是不可能的(如上所述,其實「從不頭痛」的人才是少數,僅4%)。 但只要配合醫師用藥,加上正確的生活習慣,90%以上患者之頭痛是可以被控制的很好,不僅可迅速減輕頭痛,而且大大降低頭痛發作的次數。另外近年來陸續有許多新藥問世及上市,對於頑強的頭痛效果不錯,治療頭痛的觀念也不斷的推陳出新,忍受頭痛已是不必要的!

(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廖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