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挺爸健康 2025 Aug

健康新焦點

癌症不再難發現,正子掃描可以幫上忙

癌症在台灣的十大死因長年高居前位,了解癌症的影響範圍是治療的基礎,正子掃描能對癌症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適當的幫助。

正子掃描是目前癌症檢查的重要利器,原理是利用氟-18、氧-15、碳-11、氮-13或銣-82等等可以產生正子的同位素來造影。

正子是帶正電的電子,遇到帶負電的電子後會互相毀滅,依據質能守恆定律產生輻射線,產生之輻射線為成對的511Kev的伽馬射線。正子掃描利用晶體產生的光電效應,紀錄伽馬射線,因為正子和負電電子產生為夾角180度的伽馬射線,利用此特性掃描器中成對的檢測器會將同時偵測到的訊號當作真實訊號,若非在成對的晶體同時記錄伽馬射線,會被視為雜訊而排除,因此正子掃描比傳統核子醫學要來的準確。

目前最常用來做正子掃描的放射性藥物是氟-18葡萄糖,由於惡性腫瘤一般會表現出高於正常組織的葡萄糖代謝率,而被正子掃描的儀器偵測出來,根據醫學研究報告的結果,正子造影在大部分的惡性腫瘤,都比傳統的影像檢查有更高的診斷率,不過有時腫瘤細胞型態的不同(如支氣管肺泡癌)或體積太小時仍有可能掃瞄不到,而有時身體有感染或發炎時,感染或發炎部位也會吸收,因此掃描結果有時仍需病理診斷來證實。

與其他多數核醫掃描一樣,正子掃描能進行全身掃描,目前主要的進行方式是先接受氟-18葡萄糖放射性藥物的注射,之後於專用的休息室休息約60分鐘,等待藥物吸收後進行掃描,所謂掃描,就是躺在掃描床上,類似照電腦斷層一樣,由儀器進行掃描,不會痛也無任何不適,掃描的過程大約三十分鐘左右;氟-18去氧葡萄糖在文獻上目前並無引起明顯副作用的報告,相當安全。正子掃描前病人至少要禁食6小時以上。

自2004年期7月,健保局開始給附正子掃描,針對癌症的分期、復發與再分期可適用的癌症有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不包含腦瘤)、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頸癌,在治療效果評估方面則適用於乳癌與淋巴癌。

氟-18胸腺嘧啶是一種針對DNA合成的放射性藥物,細胞分裂時必須合成DNA,通常人體時感染或發炎時,病灶通常不會有大量的細胞分裂,但是惡性腫瘤會有細胞分裂而必須吸收胸腺嘧啶,所以當氟-18葡萄糖的正子影像無法辨別是否惡性時,可利用氟-18胸腺嘧啶來區別病灶是否為惡性腫瘤。

攝護腺癌通常不會吸收氟-18葡萄糖,為了造福攝護腺癌患者,目前台灣已經引進奧攝敏(18F-Fluciclovine),攝護腺癌細胞會吸收奧攝敏,當懷疑攝護腺癌復發時,可以考慮進行奧攝敏的正子掃描,雖然健保尚未給付奧攝敏正子掃描,但是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所編輯的治療指引已經收錄奧攝敏正子掃描,臨床醫師認為有需要時,可以建議病患自費進行奧攝敏正子掃描。

正子暨電腦斷層掃描儀,是一種將正子造影與電腦斷層影像融合的新儀器。它以電腦斷層得到的圖像來作衰減校正,由於電腦斷層只要不到30秒的時間就可以掃描完全身的影像,比起用正子同位素的射源來校正,可以大大縮短掃描的時間,整個檢查時間僅需不到卅分鐘,較原本正子造影所需要的時間縮減一半以上。另外,它運用電腦斷層的影像融合來作定位與參考,大大減少了正子造影前述的兩大缺點,可以提高許多診斷的正確性。
彰基於2006年開始提供正子掃描服務,更於2020年添購半導體式正子掃描器,相較於傳統光電倍增管式的掃描器,掃描速度更快、需要的同位素更少,解像力也較高。

透過各種不同的放射性藥物,正子掃描可以對多種癌症進行掃描,提供臨床醫師與患者更多的病況資訊,在治療與追蹤上做合理的決定。

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 張柏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