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三十五歲開始,骨質量會開始慢慢減少。正常的骨質減少稱為「骨質不足」(Osteopenic)。骨質疏鬆症(Osteporosis)的發生是因為骨骼的「重建」速度跟不上「分解」速度,導致骨骼逐漸變得脆弱。骨骼的生長和維護需要不斷地新骨形成和舊骨吸收,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骨質流失就會發生,進而導致骨質疏鬆。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鬆的定義: |
正常 |
骨密度大於等於負1個標準差以上(BMD>-1SD) |
骨質不足 |
骨密度介於負1個到負2.5個標準差之間(-2.5SD<BMD<-1SD) |
骨質疏鬆 |
骨質密度小於負2.5個標準差以下者(BMD<?2.5SD) |
*嚴重骨質疏鬆骨質密度小於負2.5個標準差以下,並發生一個以上的骨鬆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骨骼的再生能力下降,骨質流失速度加快。
♦荷爾蒙變化:女性在更年期後,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加速骨質流失,男性則隨年齡增長,睪固酮水平下降,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飲食: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的生長和維護,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缺乏運動:長期缺乏運動,特別是負重運動,會降低骨骼的密度,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等,以及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
♦家族遺傳:如果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或骨折病史,那麼個人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生活習慣:酗酒和吸菸會影響骨骼的生長和維護,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骨質疏鬆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或者腰痠背痛;這些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造成拉傷,就可能引起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骨質疏鬆症與中醫古籍的「痿證」、「骨痺」、「骨枯」的病名類似,在臟腑與「腎」較有關係,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生髓」,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弱均與「腎」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現在社會邁入老年化,老年退化性疾病常見,腎精虧虛會導致骨骼失養、骨質疏鬆,尤其是年老體弱、女性停經後的骨質疏鬆,多與腎陰虛有關。此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也會使骨骼失去滋養。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也會使筋骨失養,影響骨質代謝。
中醫治療原則為補腎壯骨、健脾益氣及養肝補血為主,針對骨質疏鬆常使用補腎、健脾及補肝血的中藥,如杜仲、續斷、骨碎補、龜鹿二仙膠等,或龍骨粉補充鈣質並搭配針灸或氣功調養,強化骨骼與身體氣血循環。透過整體調理,提升身體對骨質流失的自我調節能力。
中醫對於退化性疾病治療有一定的療效,補腎中藥在老年化的前期使用,具有預防和減輕骨質疏鬆的作用。其中「龜鹿二仙膠(丸)」為常見之處方,經臨床研究證實效果非常顯著。此配方含鹿角、龜板、人參、枸杞子,鹿角性鹹溫,溫補腎陽;龜板味甘而平,補心益腎;人參甘溫,大補元氣;枸杞甘平,滋腎益氣。一般民眾若有使用龜鹿二仙膠(丸),請先與醫師討論後再選用,勿擅自購買服用,以免體質不適合發生副作用。
曬太陽、保持規律運動及負重訓練、攝取含鈣的食物及補充維生素D是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在運動方面如太極拳、八段錦、游泳…等可使內分泌產生正向改變、促進鈣的吸收、保持骨量,但是需要注意個體的身心狀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攝取高鈣食物,包括:喝牛奶、吃起司、黑芝麻、小魚、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等;適度曬太陽讓身體增加維他命D的製造,多多從事負重運動,例如:健走、慢跑、跳繩、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強化骨骼。避免酗酒和吸菸,並保持規律作息。要活就要動,透過適當的運動與外出曬太陽,達到天人合一的健康狀態,每年定期檢查骨密度,才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守護骨骼健康,行動自在無憂。
鹿港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許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