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媽咪馨福 2020 Jul

健康新焦點

搶救心臟衰竭,積極治療可逐步恢復

「醫師,我只要一動就呼吸困難,晚上甚至無法平躺睡覺,雙腳也水腫,我到底是怎麼了?」常常有患者看完胸腔科、腎臟科都沒問題之後來到我的診間求診,而這些症狀其實很可能就是心臟衰竭了。

心臟,生命的泉源。每分鐘心臟需要打出大約5公升的血液,供給全身的器官使用,讓生命得以繼續;若心臟的功能不良,無法提供身體所需要的心輸出量,則稱為「心臟衰竭」。而大家俗稱的心臟無力,不一定就是心臟衰竭,需要經由醫師詳細的問診及檢查才能確立診斷心臟是否真的衰竭。

◎什麼時候要懷疑心臟衰竭?喘、腫、累
我們都知道心臟只有一個,不過其實這個心臟分兩邊:左心跟右心;左邊的心臟負責接收肺部來的血液然後打到全身,所以如果是左邊心臟衰竭,肺臟會首當其衝,出現肺部積水的狀況,而導致呼吸喘,尤其是活動的時候喘會加重;更嚴重時,水會繼續往回鬱積,導致雙腳水腫,然後只要晚上一躺下,因為回心血量增加,更加重了心臟的負擔所以喘更加劇,只好坐起來,稱之為「端坐呼吸」。除此之外,也會因為血打不出去,導致疲倦,心跳代償性增加,和胸悶等的症狀。而右邊的心臟主要是接收全身回來的血液而打到肺部,所以如果右邊心臟衰竭,則血液會鬱積到全身,使肝脾腫大,肚子產生腹水,食慾減低,然後先是下肢水腫,嚴重時全身都會水腫,肋膜也會積水。

所以當出現呼吸喘同時下肢水腫的時候,一定要到心臟科診間進行檢查。

◎心臟為什麼會衰竭?冠心病要注意
心臟要能正常運作,需要心臟肌肉跟瓣膜以及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三者都很健康才行;而常見的心臟衰竭原因就是冠狀動脈疾病,也就是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臟沒有足夠的養分而衰竭;其次是先天性的心肌病變,因為基因的關係,而導致心臟的肌肉本身出現問題導致心臟無力,另外還有瓣膜性心臟病,包含主動脈瓣或是二尖瓣出現狹窄或逆流也會讓心臟的血無法正常流通,而導致衰竭。當然還有高血壓、肥胖、心肌炎之後或是甲狀腺功能異常都有可能導致心臟衰竭。一般來說,心臟疾病患者、具「三高」或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而且並非只有老年人才會罹患心臟衰竭,我最年輕的病人才20幾歲,更多的病人都是40~50歲間的壯年,所以年輕並不能保證心臟就一定有力!

◎心臟衰竭之診斷,超音波最給力
醫師的聽診器跟理學檢查是第一步的診斷工具,有瓣膜性心臟病的病人,聽診器就能聽出端倪,不同部位的心雜音就暗示哪一個部位的瓣膜出問題;心電圖跟胸部X光也很重要,能夠看出是否有心臟擴大、心肌梗塞或是心律不整;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心臟的結構在詳細的超音波檢查之下,幾乎無所遁形,能夠對心臟功能做出最正確的評估,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就是心臟的左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ure, EF),也就是你心臟收縮的分數,正常是55~60分,如果低於40分,那就是真的心臟衰竭了!不過近年來新的觀念認為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是舒張期嚴重異常,也會引起所謂的舒張性心臟衰竭,也就是心臟有力但是無法放鬆,也是衰竭的一種,這種常常出現在老年人、女性、過度肥胖、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中。而新的抽血指標:腦利鈉(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心臟衰竭時會大幅上升,也能協助醫師診斷。確立心臟衰竭的診斷之後,醫師可能還會需要安排其他的檢查來查明病因,例如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檢查,來看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而進行相關的治療。

◎心臟衰竭不可怕,積極治療可以逐步恢復
根據健保署資料,全台每年約有2萬2千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沒有好好治療跟改變生活習慣,三個月內再住院機會高達30%,5年死亡率逼近50%,比癌症還要可怕,所以好好地接受治療非常重要。很多患者剛診斷心臟衰竭時,知道自己的心臟分數剩下大約20分左右,常常都非常灰心跟害怕,家屬也常常擔憂的哭泣,但是近幾年一直不斷有新的藥物研發,雖然昂貴但是健保都有給付,讓很多病人的心臟幾乎都能逐步恢復,所以我都鼓勵病患一定要接受治療,讓自己有恢復的機會,如果吃藥有副作用就積極跟醫師討論調整,同時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水分不超過1500cc,每天測量體重、血壓與排尿量,同時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就能讓自己的心臟回春。

(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陳美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