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清爽食招 2025 Jul

家庭醫師

健康Q & A~夏日飲食不慎,小心細菌性腸胃炎找上門!

張阿姨一個人在家想說簡單吃,中午煮多一點,吃剩的放餐桌上晚上加熱後吃掉。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又出去買了路邊攤的冰豆花吃,結果到睡覺前突然腹痛、嘔吐及腹瀉不止,掛急診後醫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通常在國曆5月5-7日之間。「立」有開始、建立的意思,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也代表著夏天正式來臨,炎熱的天氣容易讓食物滋生細菌,誤食就可能引發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通常是因為食物不潔引起,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病原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志賀氏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細菌性腸胃炎感染後,其症狀及嚴重程度視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之致病菌,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的影響。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常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7至10天。

腸胃炎的常見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可能含有血液或黏液)、腹脹痛、噁心、嘔吐、發燒、頭痛、食慾減退及脫水症狀(如口乾、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等,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腸胃炎發生時的照護
一、 禁食: 剛開始可以先禁食數小時,讓腸道休息,並觀察症狀是否改善
二、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多喝水補充因嘔吐、腹瀉流失的水分,但若腹瀉及嘔吐頻繁,可以少量補充市售『電解質水』來補充電解質,此時不建議喝運動飲料,因為運動飲料起因是為了幫運動員快速補充能量,都會含有高糖和電解質,而糖分會把水分帶到腸道中,增加腸道的滲透壓不平衡,反而會加重腹瀉症狀,造成腸道的負擔。
三、 避免油膩、辛辣食物:腸胃炎期間,其實只要不嘔吐,食慾正常都可以正常進食,可以先採「溫和飲食」及「少量多餐」原則,從米湯、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清淡、好消化及低纖維的食物開始,這樣可減少消化道系統的負擔,使其有足夠的休息,再逐步恢復正常飲食,避免刺激性、高油、高糖、高纖維、容易產 (脹)氣的豆類製品及醃漬類等食物。
四、 藥物治療:
其實腸胃炎時的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是身體免疫系統的防護機制,目的是要盡快排出體內毒素,讓身體自我修復。另外,比腸胃炎更嚴重的盲腸炎、憩室炎等,也有類似症狀,一般民眾無法判斷自己是什麼問題,如果自行吃藥,症狀可能暫時改善,但卻可能問題被掩蓋、延誤就醫時間,導致嚴重惡化。
五、 就醫時機:當發生腸胃炎症狀輕微或初期時,需盡快就診,由醫師評估病人的病史、旅遊史、症狀、腹瀉型態及身體檢查後,判斷是屬於病毒性還是細菌性腸胃炎。建議可以先觀察並採取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症狀通常會在幾天內緩解下來;若腸胃症狀持續或加劇、持續高燒、腹痛、持續嚴重上吐下瀉又合併出現頭暈、抽筋、胸悶、胸痛,甚至是意識改變,建議要立即就診由醫師進一步協助評估處理。
六、 補充益生菌:腸胃炎時會破壞腸道中的菌相平衡,導致壞菌變多。補充益生菌能讓好菌增加,抑制壞菌生長,重建腸道菌相,有助於恢復和維持腸道中的微生物平衡,促使腸道黏膜細胞修復,幫助恢復正常的營養吸收功能,緩解腹瀉嘔吐等腸胃症狀。益生菌也能加強腸道屏障效果,減少病原體和毒素進入其他系統的機會,有助於降低腸道炎和腹瀉的發生機率;且可調節免疫反應,促進抗發炎和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提高抵抗力。因此,腸胃炎發作期間,食用益生菌是有效的緩解措施。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可持續服用益生菌,幫助腸道健康之維持。不過並非每種益生菌都能舒緩腹瀉,民眾在選用時可先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

預防細菌性腸胃炎
一、 避免食物中毒型腸胃炎:此類腸胃炎是因細菌存在食物上,經由攝食而發病。預防措略:
1. 保持家中環境整潔、乾淨,勿有蚊蠅、蟑螂孳生,垃圾桶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2. 採買食材時確認新鮮度,採買回家盡快烹煮或將食材儘速冷藏、冷凍。
3. 食物盡量當餐吃完,若有剩菜應在餐後即刻放入冰箱冷藏,並在24小時內食用。
4. 食物應完全煮熟,尤其雞蛋、禽畜肉類、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儘量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5. 確保飲用水來源乾淨,避免喝生水或生水冰塊。
二、 避免糞口傳染:注意個人衛生及勤洗手,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尤其吃飯前、上廁所後、處理食物前一定要洗手。建議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洗至少40~60秒;許多糞口傳染型的菌種、病毒,使用乾洗手液常無法清除,故處理食物前的洗手不建議使用乾洗手液。
三、 手上有傷口需先消毒,並用防水敷料包紮+戴手套再處理食材,避免細菌性食物中毒。
四、 處理患者嘔吐物及糞便應戴手套、口罩,清理後也應確實洗手,廢棄物馬上密封丟棄,並確實以漂白水消毒患者所處空間物體的表面、清洗其衣物。
五、 漂白水消毒濃度:環境消毒應使用1000ppm;嘔吐物及糞便汙染的消毒應使用5000ppm。

結語
細菌性腸胃炎發病主因常是經嘴吃進人體,即所謂「病從口入」。最好的預防辦法就是勤洗手、注意衛生,少吃生冷、未經加熱煮沸或儲存不當的食物。如果不慎出現腸胃炎不適症狀,建議盡快就診由醫師協助評估治療,切勿自行用藥處理,避免延誤就醫,造成病況拖延或惡化。炎炎夏日應享受美食時,注意上述幾點,就能盡情享受美好時光,避免急性腸胃炎發生。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蘇萱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