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清爽食招 2025 Jul

家庭醫師

別讓腸病毒趁虛而入,防護祕訣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

淺談腸病毒感染症
腸病毒是一群對人類健康具有潛在威脅的病毒,它不僅是嬰幼兒常見的傳染病原之一,更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嚴重併發症。尤其在台灣濕熱的亞熱帶地區,腸病毒幾乎每年皆造成流行,預防與防治成為社會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流行病學
腸病毒在台灣地區全年皆可能造成感染。根據國內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爾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

傳染方式及病程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傳染途徑主要透過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與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此外,與病患皮膚水泡液體接觸也可能造成感染。新生兒則可能在孕期、出生過程或出生後因接觸而感染腸病毒。潛伏期通常為2至10天,平均約3至5天。病患在症狀出現前已具傳染力,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病毒在腸道中可持續排出長達8至12週。

臨床症狀
腸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多樣,輕者如一般感冒,重者則可能危及生命。最常見的疾病包括?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而典型症狀包括發燒、口腔潰瘍、四肢水泡等。此外亦可能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或由D68型腸病毒引發的呼吸困難與急性無力脊髓炎等。嬰幼兒若出現發燒、嗜睡、食慾不振、嘔吐、躁動、紅疹等,應提高警覺。若合併意識不清、抽搐、手腳無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可能為重症前兆,須立即就醫。

腸病毒重症
腸病毒71型與D68型皆與重症高度相關。重症可能導致腦幹腦炎、心肌病變、急性肢體麻痺甚至心肺衰竭。

治療與照護
目前腸病毒並無專屬特效藥,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退燒、止痛、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等。大多數個案可於7至10天內痊癒,但重症患者需即時轉診至腸病毒責任醫院接受治療。對於幼兒而言,感染初期三天內為關鍵觀察期。家長與照顧者應密切留意是否出現神經系統及呼吸系統相關症狀。

預防方法
雖然腸病毒傳染力極強,但透過良好衛生習慣與環境管理,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1.勤洗手:尤其在如廁、接觸嬰幼兒或進食前後。
2.環境清潔與通風:定期以含氯漂白水消毒玩具、門把等常接觸物品。
3.避免人群聚集:流行期間應避免前往密閉或人潮擁擠場所。
4.照護者衛生:照顧新生兒時應戴口罩、洗手並更衣。
5.哺育母乳:母乳可提升新生兒免疫力。
6.提升個人免疫力: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與充足睡眠為重要基礎。
7.消毒: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500至1000ppm)清潔環境,並避免使用酒精或一般清潔劑,因其無法有效殺死腸病毒。此外使用熱水清洗衣物或曬乾玩具,也可有效降低病毒殘留。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家庭醫學科醫師 王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