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空調危機 2025 Jun

家庭醫師

守護聽覺的健康—認識與預防「耳鳴」

52歲的張先生最近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到深夜,三餐不定,咖啡攝取量明顯增加,晚上也經常難以入睡。大約在一週前,開始發現雙耳出現持續的「嗡嗡」聲,特別是在夜深人靜時格外明顯。起初他以為只是太累或壓力太大造成,試著早點休息或關掉電子設備,但症狀仍未改善。三天前,耳鳴變得更加明顯,不僅影響他的睡眠,白天專注力也開始下降,導致工作效率變差。他擔心是否有聽力方面的問題,於是前往家醫科門診就診,尋求醫師的評估及建議…

什麼是耳鳴?
耳鳴(Tinnitus)是指「在沒有外界聲音刺激下,個人主觀上聽到聲音」的一種感覺。這種聲音可能是嗡嗡聲、嘶嘶聲、蟬鳴聲、流水聲,甚至是機械聲,可能是持續性的,也可能是間歇性發作。
耳鳴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可能反映耳朵、聽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或其他身體系統的異常。因此,耳鳴的成因非常廣泛,嚴重時可能影響睡眠、情緒、甚至生活品質。

耳鳴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耳鳴的原因可分為「耳朵本身的疾病」以及「全身性或神經系統相關因素」兩大類,常見如下:
耳科相關疾病
1.聽力退化(感音神經性聽損):常見於年長者,屬於老化的一部分。
2.噪音暴露:如長期在工地、演唱會、高音量耳機環境中。
3.中耳疾病:如中耳炎、耳硬化症。
4.耳垢過多或異物堵塞:壓迫耳膜產生回音感。
5.梅尼爾氏症:內耳壓力不穩,常伴隨眩暈與耳鳴。
全身性或其他因素
1.壓力與焦慮:自律神經失調使耳鳴加劇。
2.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特別是搏動性耳鳴。
3.糖尿病:影響神經功能。
4.藥物副作用:如阿斯匹靈、利尿劑、某些抗生素。
5.顳顎關節功能障礙:也可能間接影響聽覺神經。

耳鳴會怎麼影響日常生活?
雖然大多數耳鳴為良性現象,但若症狀持續存在且強烈,可能造成:
•睡眠障礙
•注意力無法集中
•情緒不穩、焦慮或憂鬱
•社交回避與生活品質下降
有研究指出,長期耳鳴與慢性壓力有正相關性,因此建議及早評估與介入。

耳鳴的檢查方式
醫師會依據病史與臨床症狀安排相關檢查,包括:
•耳鏡檢查:排除耳垢、感染或外傷。
•聽力測驗(純音聽力圖):了解是否合併聽力損失。
•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BR):檢查聽覺神經通路。
•影像學檢查(如MRI):排除腦部腫瘤或血管異常。

耳鳴怎麼治療?
耳鳴的治療需根據原因調整:
1.去除可逆因素:如停用可疑藥物、治療高血壓或中耳炎。
2.遮蔽療法:透過背景音(如白噪音)減輕耳鳴感受。
3.放鬆訓練與心理治療:減少對耳鳴的焦慮與專注。
4.藥物治療:
血液循環促進劑:可能改善耳朵血流。
抗焦慮藥或抗憂鬱藥:適合長期受耳鳴困擾者。
助聽器:對於合併聽力損失者,能同時改善聽力與耳鳴。

日常生活中的預防與保健
預防耳鳴與保護聽覺可從日常習慣做起:
1.避免暴露高分貝噪音
2.維持正常作息與減少壓力
3.避免濫用藥物與保健食品
o特別是非處方藥、止痛藥或含咖啡因藥物。
4.定期健康檢查與聽力篩檢
o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服藥者更應注意聽力變化。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若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儘速至耳鼻喉科或家庭醫學科就診:
1.單側耳鳴(尤其伴隨聽力減退)
2.耳鳴合併眩暈、耳痛、耳塞感
3.耳鳴持續時間長、影響睡眠或生活
4.耳鳴聲音如「心跳聲」或「拍打聲」(可能是搏動性耳鳴)
5.近期使用新藥後出現耳鳴

結語

耳鳴雖然不一定代表重大疾病,但若長期未處理,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可能掩蓋背後潛在的健康問題。透過正確評估、及早就醫與日常保健,我們可以有效緩解耳鳴對生活的干擾。

參考文獻與資料來源(References)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Foundation (AAO-HNSF)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NIDCD)

家庭醫學科醫師 曾冠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