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在全世界常見癌症的盛行率排行第七,頭頸癌依其原發部位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及鼻竇癌;在台灣,頭頸癌主要都發生在男性,與其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嚼檳榔密切相關,在台灣男性十大癌症中,口腔癌發生率排行第三,民國110統計男性每十萬人口有40人得到口腔癌。超過90%以上的頭頸癌是鱗狀上皮癌,以下的治療也以頭頸鱗狀上皮癌為主。患者若是第一期、第二期的頭頸癌,5年存活率大約70-90%,但若屬三期、第四的疾病,預後相對較差。近十年來,免疫治療的發展大為改變我們對癌症的了解及處理方式。
第三期或第四期的頭頸癌,儘管已經做了適切的治療,仍有50-60%的病人會復發或遠端轉移,大部分這類病人都無法再開刀或放射性治療,只能以藥物控制;在2000年初,遠端轉移的病人,大概都活不過半年。2008年,EXTREME研究發現將cetuximab合併platinum為基礎的化療如PF (cisplatin+5-FU)與單用化療相較,可以將中位存活期由7.4個月提升到10.1個月,算是個不小的進步,在免疫治療出現前,cetuximab+PF是復發或轉移頭頸癌一線治療的最優選擇。
免疫治療藥物在頭頸癌的應用最初開始於復發或轉移癌的後線治療,患者大都已接受過platinum類化療,產生相關抗藥性,使得癌症再度擴散。Pembrolizumab及Nivolumab是最常應用在頭頸癌的免疫治療藥物,它們都屬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主要阻斷PD-1/PD-L1的作用途徑,進而促進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第3期的CheckMate 141試驗,在已接受過platinum類化療的患者,Nivolumab與後線化療或標靶藥相較,Nivolumab可以有更好的中位存活期 (7.7 vs 5.1 個月)。類似收錄病人條件,在第3期的KEYNOTE-040試驗,Pembrolizumab與後線化療或標靶藥相較,Pembrolizumab也有更好的中位存活期 (8.4 vs 6.9 個月)。
因為後線治療的成功,將免疫治療藥物往前推到一線治療,第3期KEYNOTE-048試驗,將未曾接受過治療的復發或轉移頭頸癌的病人,分為3個群組,分別接受Pembrolizumab單用、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Cetuximab合併化療,只要CPS≧1的群組,Pembrolizumab/化療皆優於Cetuximab/化療 (OS: 13.6 vs 10.6 months, HR: 0.64),甚至CPS≧20的群組,Pembrolizumab單用就優於Cetuximab/化療 (OS: 14.9 vs 10.8 months, HR: 0.61)。
免疫治療與傳統化療相較,雖然毒性不大,大部分病人都可耐受,但仍有其獨特的副作用,我們稱之為irAE (immune-related adverse effects)。當我們活化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也可能對諸多器官產生影響,大部分irAE發生在3-6個月,但它可發生在任何時間,甚至免疫治療停止後發才發生。皮膚副作用是最常發生也通常最早發生,其他相關副作用包括大腸結腸炎、肝炎、肺炎、內分泌系統如甲狀腺失調…等。
免疫治療應用範圍愈來愈廣,各種臨床試驗如火如荼爭相進行,包括雙免疫藥物、手術前後免疫藥物的使用和免疫藥物與放射治療的組合。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藥不斷面世,對付癌症,我們能有更多的武器去捍衛健康,期許在新的世紀,能夠徹底戰勝癌症這個困擾人類百年的課題。
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石宇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