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與先生是自家經營小吃店,近年來因為手指關節僵硬疼痛,尤其是天氣變化時就無法在店裡幫忙備料、切菜及洗碗等工作。由於症狀漸漸變嚴重,於是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後各種藥物治療就不間斷,病情控制時好時壞,後經友人介紹來看中醫。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控造成的情形,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尤其是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而關節滑膜的慢性發炎,會引起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症狀以關節腫脹及疼痛為主,且多為對稱性,部位如手腕、手肘、肩膀、膝、腳踝等;到後來會逐步破壞侵蝕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早期主要是以臨床症狀做診斷,一般使用美國風濕病學會的建議作標準,若符合下列四個或以上條件便可診斷:1.晨醒關節僵硬,而且僵硬不適的感覺超過1小時以上。2.手指關節發炎,且持續6週以上。3. 三個或以上關節發炎,且持續6週以上。4.對稱性關節發炎,且持續6週以上。5.在身體特定部位可摸到皮下結節(類風濕結節)。6.血清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反應。7.關節的X光檢查存在病變。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證」的範疇。「痹」就是凝滯不通之意。其內因為臟腑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常呈現虛實併見,寒熱夾雜,痰瘀互結的情形。臨床上,痹可分成幾種證型,如「風痺」:症狀常為四肢關節到處疼痛。「寒痺」:症狀常為特定關節疼痛,尤其天冷或碰冷水更明顯。「濕痺」:症狀常為四肢沉重感,關節酸腫脹,活動不利。而「熱痺」:症狀常為局部關節紅腫熱痛,腫脹不適。經中醫辨證論治後,給予中藥內服藥外,也開立一些具有疏散風濕、活血通絡、清熱止痛等中藥材洗劑,讓李女士在家可以浸泡患處搭配使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早晨關節僵硬及局部熱脹腫痛都獲得改善,手指的靈活度也較進步。李女士回診時高興地表示,「現在已經可以時常在店裡幫忙工作了!」
除了藥物控制,更要從飲食和生活調整起。要避免攝取過多甜食、精緻澱粉、加工肉類食品、紅肉及反式脂肪等,包括蛋糕、含糖碳酸飲料、白麵條、白米飯、培根、火腿、香腸、牛、豬及油炸物(薯條、洋芋片、油條)等。可多食全穀類主食、蔬菜、水果及堅果等食物,但茄屬植物如茄子、番茄則不宜。另外,生活壓力、熬夜和抽菸也是可能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
中醫部主任 陳稼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