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跌倒、車禍導致的骨折,除了西醫常見的石膏固定與手術治療外,中醫可做些什麼來幫助加速癒合、減輕疼痛及骨骼重建呢?
骨折創傷後患部常會出現瘀青、腫脹,疼痛不已,因此減輕患處腫痛、加速骨折癒合、促進傷口復原及降低後遺症是我們的重要任務。臨床上患者或家屬常常於手術後求好心切,自行準備倒地蜈蚣或龜鹿二仙膠等中草藥給患者服用,但其效果常不盡理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經絡氣血未通就給予補藥,藥物無法直達病所,自然效果不彰。《普濟方·折傷門》「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因此治療方面應依受傷情況與病患體質,給予辨證論治,分階段來治療。
內服藥分期診治原則:
初期(受傷後第1週) |
中期(受傷後第2~4週) |
後期(約受傷後一個月之後) |
症狀: |
症狀: |
症狀: |
患部瘀青腫脹,於第2天~3天時紅腫熱痛發炎的現象達到最高點(脹硬感最高峰期),患者常會抽痛、跳痛夜不成眠。 |
皮下瘀青腫脹漸散,但軟組織及骨質尚未平復,因此疼痛仍存。 |
瘀青腫脹已消退,疼痛漸減,但經絡氣血不足,可能會使肢體肌肉萎弱,骨節肌腱僵硬緊繃。 |
治則: |
治則: |
治則: |
涼血止血,行氣化瘀,消腫止痛。 |
接骨續筋,舒筋活絡。 |
養血榮筋,滋肝養腎,壯筋健骨。 |
除了內服藥外,亦可使用針灸、雷射針灸及外敷藥來理氣活血、消腫止痛和預防肌肉萎縮。中醫五俞穴中,俞穴主體重節痛,然而?穴可用來處理急性病、出血性的問題,因此可根據患部所屬的經絡,循經選其俞穴及?穴,來減輕患部疼痛及止血。《難經‧四十五難》「…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可選用這些穴位來促進骨質的癒合與筋骨的修復。雷射針灸除了有傳統針灸的功效外,它屬於非侵入性治療,對於畏懼傳統針灸的患者可是一大福音。雷射針灸可以消腫、減經疼痛,促使血管活化增生、促進骨質活化生成、肌肉修復及膠原蛋白形成。此外,2020年發表的論文”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low level laser therapy on delayed bone fractures healing”指出低能量的雷射可治療骨折延遲癒合,有效緩解疼痛、增加僵硬關節的活動範圍,且無不良的反應產生。此外,中醫外敷用的如意金黃散可以消腫止痛、清熱解毒、散瘀,幫助患部復原。
《素問‧痿論》中提及「脾主身之肌肉」;《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指出「四肢皆稟氣於胃…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由此可知,脾胃功能良好與否將決定傷後營養吸收的關鍵。無良好消化吸收能力,即便給予再多、再高級的食材或藥物,身體也無福消受,更達不到調養生息的目的。依據中醫藏象理論「肝主筋、腎主骨」,飲食調養方面除了六大類(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均衡之外,可補充蛋白質、鈣質、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膠原蛋白及滋補肝腎的食材。蛋白質與鈣質方面,除了耳熟能詳的牛奶、起司以外,山藥排骨湯也是不錯的選擇。於《本草綱目》中紀載山藥可益腎氣,健脾胃,搭配排骨煮成湯,可幫助蛋白質及鈣質的吸收。根據性味歸經,黑芝麻可補肝腎、益精血,《本經》亦指出可「主傷中虛蠃,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而它在現代營養學中也是富含鈣質的食物。此外,富含鈣質的食物還有小魚乾、黃豆製品(如:豆乾、豆皮)、紫菜、海帶等。補充膠質、膠原蛋白的食物不可少,如蹄筋、肉皮、海參等,素食的患者可食用木耳。深海魚(如鯖魚、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減少發炎反應。盡量降低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如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
綜合上述,骨折創傷後,中醫師可依據個人的體質與病情不同,給予辨證論治來減輕患處腫痛、加速骨折癒合、促進傷口復原及降低後遺症,藉由內外兼顧的療法,讓骨骼更快恢復,重拾健康與活力!
漢銘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張淵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