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自然階段,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隨著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女性體內雌激素的分泌量逐漸減少,導致月經逐漸停止,標誌著生殖功能的結束。這段時期,大約有50%~80%的女性會伴隨著程度不等的更不適症狀,如潮熱、盜汗、失眠、情緒不穩等,嚴重者甚至影響生活品質。
《黃帝內經》提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中醫在古代即揭示了女性於49歲前後出現的生理變化,並統稱這時期的臨床表現為「絕經前後諸症」,更年期相關症狀記載可見於中醫「臟躁」、「百合病」等醫書篇章中,其中除了詳細分出各類臨床表現,並且有相應的治療建議,更年期症候中醫有解方,幫助各位熟齡女性平順而亮麗。
一、更年期常見症狀之中醫觀
中醫生理學中,「腎」為主掌生殖發育的臟腑,腎之精氣會隨著年齡等因素的推進而逐漸衰少,而腎又再分出「腎陰」及「腎陽」,腎陰主要負責濡潤與滋養的功能。因此當女性進入更年期的階段,往往先出現腎陰虧虛,再因陰的虧損無法制約陽氣,出現「陽亢」而引起下列幾種症狀:
1. 潮熱、盜汗
潮熱、盜汗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中醫稱之為「陰虛內熱」。由於腎陰不足,無法制約虛熱,導致虛熱上蒸,表現為突如其來的臉部潮紅、胸悶或大汗淋漓,尤其夜間盜汗更為明顯。
2. 情緒不穩、失眠
中醫認為,情緒的煩躁起伏常見與「肝氣鬱」以及「心腎不交」有關。更年期常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或是因盜汗發熱而中斷睡眠。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精神狀態,還可能進一步加重身體上的不適。
3. 疲憊無力、腰膝酸軟及骨質疏鬆
隨著腎氣逐漸衰退,身體的精氣虧耗,患者會出現體力下降、骨密度下降,並伴隨腰膝酸軟、懼高等表現。
4. 皮膚、生殖泌尿道乾燥萎縮
因體內缺乏女性荷爾蒙,膀胱、泌尿道及陰道會出現萎縮、乾燥的情形,導致有頻尿、尿失禁、發炎或性交不適等症狀。
5. 心悸與血壓波動
中醫將心悸和血壓異常歸因於「心脾兩虛」或「肝陽上亢」,臨床表現常見有心慌、胸悶以及血壓不穩定。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生活型態、生活壓力、飲食習慣等不同,因此上述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或是各自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二、中醫治療原則
更年期即中醫的「絕經前後諸症」,是腎氣精血衰退造成,可統稱為「腎虛」,導致相關臟腑機能失衡,易有氣血陰陽不調和的狀況,因此中醫治療更年期的目標並非在於如何讓月經延續,而是希望能用陰陽平衡的方式幫助緩解因賀爾蒙減少所產生的不適症狀。中醫認為「腎」與「肝」的機能彼此互相密切關連,因此若有「腎虛」,就易連帶引起肝出現「肝氣鬱」。其中肝氣鬱滯則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出現陰虛化火,加重潮熱、盜汗、心煩易怒的情形,這類臨床表現尤其是在停經年齡的婦女正處於事業巔峰或是家庭空巢期期間,更為常見。故治療上除了以「補腎調肝」為基礎,「滋陰清熱」也是治療重點,再依每個人症狀不同而加以調治。
三、更年期的日常保健建議
中醫認為,「治未病」是養生之道的重要理念。更年期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在這個時期應從日常生活進行自我保健。
1. 飲食調養
由於更年期因為體質偏陰虛而容易上火,所以飲食不宜吃過度辛辣、溫燥的食物,如辣椒、紅參、燒烤、炸物等。日常補腎可食用芝麻、枸杞、核桃等食藥材,填補逐漸衰減的「腎」;滋陰的保養則適合補充百合、山藥、麥門冬、紅棗、銀木耳等食品或中藥材,補充體內缺少的「陰」。
2. 穴位按摩
居家可以以穴道按摩來幫助緩解情緒緊繃及其他症狀,如:百會、神門能安神助眠,調節情緒;太衝能疏肝理氣,緩解情緒不穩;三陰交能滋補腎氣,改善潮熱、盜汗。
3. 適度運動
更年期婦女因缺少荷爾蒙的保護,容易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建議每週進行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瑜伽、太極拳等,這些運動對於維護骨密度、肌耐力,更有舒緩情緒效果。
4. 定期健康檢查
針對骨密度、心血管健康和婦科相關問題可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疾病,並進行積極治療。
四、結語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它並非一個負面的標籤。中醫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基礎,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體質進行調理,幫助女性以更自信、更從容的姿態迎接生命的新篇章。如果有症狀困擾,歡迎諮詢中醫,量身調配適合體質的中醫治療,幫助舒緩更年期不適。
中醫部醫師 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