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肺常重要 2025 Mar

家庭醫師

預防失智症,守護大腦健康,從日常習慣開始

失智症是一種漸進性退化的疾病,對患者的記憶力、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它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家庭和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數量迅速增加,預防和延緩病情成為重要議題。

一、 失智症的症狀
1. 記憶力障礙
(1) 忘記近期事件,即使提醒也無法記起。
(2) 重複提問、購物或服藥,遺忘重要日期與技能。

2. 認知功能障礙
(1) 語言能力:表達困難,詞彙遺忘或替代。
(2) 視覺和空間能力:難以判斷距離、辨識顏色,誤認鏡中自己為他人。抽象思考:無法處理數學運算或理解金錢價值。

3. 執行功能退化:無法完成熟悉事務,例如遺忘食譜或錯放物品。
4. 時間與地點混淆: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
5. 行為和情緒改變:易怒、焦慮或冷漠,可能出現妄想或幻覺。
6. 判斷力和決策能力下降:做出不合理決定,忽視環境危險。
7. 社交和生活參與度降低:迴避社交,喪失生活興趣,過度依賴電子設備或長時間睡眠。

二、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
失智症的病因多樣化,可以依據其類型分為以下幾類:
1. 退化性失智症:由神經退化疾病引起,無法逆轉,是最常見的類型。
2. 血管性失智症:由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引起,原因包括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
3. 混合型失智症:患者同時存在多種病因
4. 其他原因導致的失智症:這類失智症部分可能經治療後改善。例如營養失調、顱內病灶、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導致腦部損傷、中毒含藥物濫用或酗酒等引起的中樞神經損害。
5. 與生活方式或健康相關的因素如嚴重的頭部外傷、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憂鬱症、聽力障礙及吸菸皆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

三、 治療方式
分成藥物治療以及非藥物治療。雖然目前無法治癒失智症,但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減緩病情惡化、改善部分症狀,並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1. 藥物治療:針對不同類型的失智症,醫生可能會選擇相關藥物。
2. 非藥物治療:透過心理、行為和環境的干預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1) 認知刺激與訓練
訓練記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拼圖、填字遊戲、學習新技能並參與認知療法活動,以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2) 環境調適
優化居住環境,例如標示清楚的指示牌、簡化生活空間,減少患者困惑感以及確保環境安全如防止跌倒或意外發生。
(3) 行為干預
調整應對方式,降低患者因妄想或焦慮引發的不良行為,可以使用音樂療法、芳香療法、藝術療法等減輕患者焦慮。
(4) 生活方式調整
鼓勵參與社交活動,降低孤獨感或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如快走、瑜伽等。
(5) 照護者支持
照護者接受教育和訓練,學習管理壓力和提供適當照護、使用照護資源,例如照護支持團體或電話諮詢。
3. 針對病因的治療:某些失智症由特定可逆病因引起,治療後可能有改善:
(1) 營養不足:補充維生素B12或葉酸。
(2) 新陳代謝異常: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電解質不平衡。
(3) 中毒:停止酗酒或停用相關藥物。

四、 失智症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主要集中在降低危險因子和增加保護因子。這些措施需要及早開始,並持續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1. 增加保護因子
(1) 多運動:每週進行2至3次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每次至少30分鐘。可降低失智症風險,助於增強認知功能。
(2) 多動腦: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例如閱讀、學新技能、玩益智遊戲(如猜謎、拼圖)。參與創造性活動,例如繪畫、寫作、烹飪等。
(3) 地中海型飲食:增加蔬果、未精製穀類、堅果、豆類及魚類的攝取、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脂肪,減少飽和脂肪和紅肉攝取。避免飲酒,或僅適量飲用葡萄酒。
(4) 多社會互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例如同學會、宗教活動或志工服務。研究顯示孤獨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建議保持社會聯繫。
(5)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中年時期肥胖者以及老年時過瘦,建議保持健康體重。

2. 降低危險因子
(1) 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2) 建議騎車或運動時佩戴安全帽,避免跌倒或其他嚴重頭部受傷。
(3) 戒菸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速度。
(4) 治療憂鬱症:透過運動、靜坐或瑜伽釋放壓力,必要時接受專業治療。
(5) 保護聽力:減少噪音暴露、及早治療耳部疾病,必要時使用助聽器。

五、 結語
失智症是不可逆且影響深遠的疾病,但透過早期預防和正確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大幅降低其發生的風險。越早採取行動越能有效減緩病情進展。預防措施應從多層面入手,包括維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以及關注心理健康,並定期檢查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健康指標,及治療聽力和甲狀腺問題,也有助於早期發現潛在風險並及時干預。唯有以積極的態度維持我們的健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大腦功能,為人生的每個階段創造更高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台灣失智症協會

家庭醫學科醫師 王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