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肺常重要 2025 Mar

家庭醫師

正確應對數位時代的隱形威脅,預防網路成癮

隨著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成癮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心理健康議題,特別影響青少年與成人的學業、社交與身心健康。台灣每日平均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間居全球之冠,青少年成癮率尤高。網路成癮涉及心理與生物機制,需透過診斷、治療與預防等多層面策略應對。

一、甚麼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指個體過度依賴網路,無法控制使用時間,導致日常生活、社交、學業或工作受影響,並可能出現戒斷症狀、耐受性增加及心理困擾,需透過適當干預與治療來改善。而現在對於診斷方式還有許多不同標準,例如Young diagnostic Questionair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DSM-5標準, 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以下舉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為例,該量表由台大心理系陳教授為華人文化背景設計,涵蓋強迫性上網、網路成癮與戒斷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問題以及時間管理問題等範疇,其文化適應性特別適合應用於亞洲社會。

二、常見好發網路成癮的族群
易罹患網路成癮者包括青少年、低學業成就者、不安全依附型人格者,以及心理健康較差、社交支持不足者。特定情緒狀態如憂鬱、焦慮或孤獨亦會提高風險。男性較易成癮於網路遊戲、女性可能沉迷於社群媒體。

三、網路成癮帶來的影響
網路成癮影響心理健康、學業與工作表現,削弱社交能力,導致焦慮、抑鬱、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此外,可能引發身體健康問題,如視力下降、睡眠障礙與久坐引起的肥胖或肌肉損耗。

四、治療方式
主要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1. 非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最常用,透過改變信念來調整行為,提升自控力。針對網路遊戲成癮(IVGA)的干預方法包括中斷問題模式(pattern disruptions)、辨識誘發因子,以及管理衝動與渴望等
2. 藥物治療:抗憂鬱劑可減輕強迫性行為,或使用相關藥物降低上網渴望與時間,並可透過多巴胺調節藥物輔助治療。
3. 綜合治療:應結合心理支持、家庭介入與行為調整,以達最佳效果。

五、預防網路成癮
預防網路成癮可從教育、家庭、政策和替代活動四方面著手。
1. 教育:推廣數位素養課程,幫助個體辨別不健康的網路使用行為。
2. 家庭:家長應以身作則,建立合理網路使用規範,並加強親子互動。
3. 政策: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長,並推動負責任的數位內容。
4. 替代活動:鼓勵運動、藝術等活動,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六、結語
網路成癮是日益嚴重的全球性挑戰,涉及心理、家庭與社會層面。透過教育、預防和治療,我們能幫助個體建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減少成癮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未來應結合技術創新,持續開發有效的評估工具與干預策略,並推動健康的數位生態系統,減少網路產品的成癮設計。需要社會的合作,才能在數位時代中實現平衡生活,提升個人與社會的整體福祉。

家庭醫學科醫師 王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