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藝人一月底於日本因染流感併發肺炎身亡猝逝的消息震驚各界,引發民眾對流感、肺炎的重視及疫苗搶打潮。每年一、二月時氣溫下降,跨年、春節假期國內外返鄉人流增加,為各項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例如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傳染性疾病明顯增加,症狀輕微者服藥治療及休養會改善,但對於老年人、幼童、孕婦、和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病程持續時間較長,也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例如肺炎、敗血症等。
劉奶奶本來有三高及氣喘病史,服藥控制下病情都算穩定,春節前出現有頭痛、咳嗽症狀,家人先帶奶奶至附近診所求診,服藥二天後卻持續發高燒、精神變差、咳嗽痰多、呼吸變喘,家屬再送到急診檢查治療,確診A型流感,胸部X光及抽血檢查發現已造成細菌性肺炎,需住院積極治療。家人非常擔心以為小感冒,也有打流感疫苗,怎麼病情進展如此快又嚴重?以下提醒民眾流感、肺炎的正確的治療和防護知識,避免過度恐慌。
「感冒」與「肺炎」不同之處,感冒是上呼吸道(鼻腔、咽喉等)的病毒感染;肺炎是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臟等)被細菌或病毒入侵肺泡發炎。肺炎通常是是由病毒、細菌或黴菌所造成的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後,會引起上呼吸道和肺部的炎症,直接感染肺部,引發病毒性肺炎,以A型流感病毒最常見。此外,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也是主於此類。病毒性肺炎一般較不嚴重,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行?退病毒。流感病毒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也會增加細菌性肺炎的風險。細菌性肺炎顧名思義就是受到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常見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黴漿菌、綠膿桿菌、克雷白氏桿菌、退伍軍人菌等。其中最常引起肺炎的細菌為肺炎鏈球菌,好發於冬天或春天季節。
感染細菌性肺炎除了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外,還有一些造成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吸菸、氣喘、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慢性病人如有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免疫抑制、長期臥床不動者、營養不良、咳嗽與吞嚥能力受損者導致吸入性肺炎等。
肺炎的症狀依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病原體類型等因素,症狀輕微、嚴重程度有所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1.持續高燒:即使服用退燒藥,體溫仍高燒不退。2.無力、極度疲倦。3.咳嗽有痰,有時痰液呈現綠色或黃色。4.頭痛或胸痛。5.呼吸急促或困難:如果肺部感染嚴重,可能導致氧氣交換不良,出現發紺現象(如指尖或嘴唇發黑發紫)等低血氧症狀。治療大部分以抗生素為主,青黴素類(Penicillin)、頭孢子菌素類(Cephalosporin)為最普遍的選擇,醫師也會針對痰液檢查所得到的結果來開立有效用藥,一般需服用7~10天,建議患者應依照醫囑按時服藥,切勿擅自更改劑量,或因症狀改善而隨意停藥,才可有效治療細菌性肺炎,也避免產生抗藥性。
預防與治療
1.感冒、流感盛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正確配戴口罩、做好口腔清潔、注意咳嗽禮節(打噴嚏、咳嗽時,需用衛生紙遮掩口鼻),降低病菌侵入及傳染他人的機會。
2.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視需要每五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及其併發症(包括肺炎)最有效的方法。依照政府所公告的時間,讓家中的孩子與長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高危險群病人(心臟衰竭、糖尿病、呼吸衰竭、肺部疾病、免疫力受抑制者),也可諮詢醫師評估後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3.若確診流感,醫師評估後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瑞樂沙、或是靜脈注射的瑞貝塔等)可以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的風險,特別是對於高危險族群,應儘早就醫,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4.抗生素治療:如果流感併發細菌性肺炎,則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這需要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細菌培養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
5.支持性治療:包括補充液體、退燒、止咳等,並觀察呼吸功能。若病情嚴重,可能需要住院治療,並使用氧氣或呼吸器。
6.戒菸、戒酒:吸菸(包含二手菸)會改變人體肺部內的結構與功能,以及肺部免疫系統的完整性。且吸菸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狀,如慢性咳嗽、多痰及呼吸急促。研究也發現酗酒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故提醒民眾戒菸、減少酒精攝取可提升免疫功能,降低染疫風險。
7.急性期需臥床休息可採半坐臥的舒適臥位,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8.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採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太飽,可在飲食中增加不飽合脂肪酸,如植物油,可增加熱量又可減輕呼吸的負擔。蛋白質、新鮮蔬菜水果及各類維生素的補充,以增加抵抗力。若無限水,每天應足夠的飲水喝開水,以稀釋痰液(例如至少每公斤體重x30毫升)。
近幾年流感及肺炎疫情在每年底至翌年年初達到流行高峰,疫苗接種後需至少二週才會產生保護力,故再次提醒民眾(特別是高危險及高傳播族群),應於10月政府公告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開打時,盡速完成施打。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運動,以增加抵抗力。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陳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