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肺常重要 2025 Mar

健康新焦點

肺癌攀升為癌症第一,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助攻早期患者抗癌新希望

日前衛福部公布民國110 年國人的十大癌症排名,肺癌擠下蟬連15年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直腸癌,首次登上國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達到16,880人)。而肺癌亦是國人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在民國111年後,國健署也開始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繼續穩坐癌王的機率非常高。細究發生率增加的原因,除了免費篩檢外,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更多民眾選擇自費的健康篩檢,都是讓肺癌發生率增加的原因。以前一般狀態下發現的肺癌,約莫六成是晚期或轉移的病患,這些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到4成;相較之下,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及早篩檢,約有8成以上患者屬於早期肺癌,而這些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6到9成。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為手術切除,相關細節可諮詢胸腔外科醫師。然而,臨床上偶而會遇到,因諸多內科疾患而不適合開刀的早期患者,如年紀過大,肺功能太差,嚴重心肺疾患等。此時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便是有效的治療之一。

放射線治療是使使用游離輻射(常見的如影像檢查時使用的X光)來照射腫瘤,使腫瘤發生後續生物反應,使腫瘤隨時間死亡,達到腫瘤控制的效果。隨著放射治療技術的進步,影像導引技術及呼吸調控技術,讓醫師能針對腫瘤進行更精準,乃至單次劑量更高的放射治療,這樣的治療便稱為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約莫西元1990年代中期,瑞典跟日本的學者便發現,使用單次高劑量,次數約3至5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能對肺癌達到良好的局部控制。之後美國的前瞻研究,針對不適合開刀的早期肺癌患者,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5年的局部控制率約9成。後續的其他研究也證實這樣的治療能達到8到9成的局部控制。雖因患者多為共病較多較嚴重,加上部分患者(約2至4成)發生後續遠端轉移,使得接受這樣治療的患者存活率不若可以開刀的患者那麼好。但因為良好的局部腫瘤控制跟可接受的副作用,使得這樣的治療方式自西元2010年後在全球逐漸變為一標準的治療選項。健保署也在民國104年2月起,採事前申請的方式,給付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主要的條件為早期肺部惡性腫瘤,未有淋巴轉移,病灶最大徑≦5公分,ECOG≦2,且經外科醫師評估無法接受手術切除者。

彰基放射腫瘤部,針對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技術支援包括呼吸調控的技術,精準電腦斷層影像導引系統,以及治療速度更快的弧形強度調控治療(搭配無射束整平濾片技術)。呼吸調控技術中,降低呼吸幅度的壓腹,有機會把腫瘤的位移降至半公分內;閉氣的主動呼吸調控(或者搭配體表呼吸監測),則可進一步把腫瘤誤差範圍降低至3毫米內。這些方式都能大幅降低正常肺組織被照射到的範圍,減低治療相關的副作用。此外弧形強度調控治療能把給予放射線的時間大幅縮短(約3分鐘),加上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常見的3到5次治療,整個療程一般只需要1週(最多2週)的時間。治療的副作用最常見的為輕微的疲倦。

總而言之,針對少數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目前標準治療之一。至於多數適合開刀的早期肺癌患者,開刀或者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不開刀)到底熟優熟劣,目前已完成的研究受限於研究樣本數少及追蹤時間不長等因素,很難給予兩種治療效果一樣的結論,故仍是建議把手術切除當治療首選。

除了早期肺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還能應用在轉移的患者身上。第四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部分患者除胸部腫瘤以外的轉移病灶較少(5處以內),此類稱為寡轉移的患者,在經過全身治療(標靶/化療/免疫治療)一段時間後(2到6個月),經影像檢查確定無腫瘤惡化(多數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治療反應),針對原發腫瘤及所有轉移病灶給予根治性的局部治療(最常見為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相較傳統繼續使用全身治療;中間加上這樣局部治療的患者,在多個前瞻性研究皆發現有更長的疾病控制及存活期。只是這樣的治療目前仍須嚴格的個案評估,每個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治療的考量皆不同,且在此狀況下健保亦不給付,建議可和原主治醫師和放射腫瘤專科醫師諮詢。

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 林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