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肺常重要 2025 Mar

健康新焦點

腸胃輕鬆不再煩,中醫調理秘方大公開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習慣的改變和精神壓力的增加,消化系統問題成為許多人常見的健康困擾。這類問題包括胃脹、腹瀉、便秘、胃食道逆流、腸胃炎、消化不良等,症狀多樣且容易反覆發作,進而衍生更多問題。中醫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醫療體系,針對消化系統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與療效,通過辨證論治的方式,能針對每位患者的體質進行個人化的治療。

一、中醫對消化系統問題的認識
中醫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強調出了其重要性。中醫認為,消化系統問題的發生主要與脾、胃、肝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常見病因包括:
1. 飲食失調: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或過於油膩、辛辣,均可能損傷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
2. 情志不暢:過度的焦慮、憂慮或抑鬱,容易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3. 脾胃虛弱:先天體質不足,或長期過度勞累、病後體虛,導致脾胃功能低下,無法正常運化食物。
4. 外感寒濕:寒濕或濕熱之邪侵襲腸胃,會引發腹瀉、腸胃脹滿等不適。
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則消化系統問題自然減少。因此,調理脾胃是中醫治療消化系統問題的核心。

二、中醫診療方法
中醫治療消化系統問題,主要依靠中藥、針灸、飲食衛教和情志調理等多種方式,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1. 中藥治療
中藥可以針對患者消化系統問題給予穩定且長期的調理作用:
•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
• 疏肝理氣:對於因情志不暢引起的胃脹、胃痛,柴胡疏肝散、逍遙散是常用的方劑。
• 清熱化濕:濕熱內盛導致的腹瀉、口乾舌燥,可選用葛根芩連湯、藿香正氣散。
• 和胃降逆:胃食道逆流、泛酸患者可使用半夏瀉心湯、橘皮竹茹湯來平降胃氣。
• 溫中散寒:寒邪侵犯脾胃,出現胃寒腹痛時,可使用理中丸、附子理中湯來驅寒暖胃。
2. 針灸療法
針灸通過刺激經絡和穴位來調節脾胃功能,針對患者的不適症狀可以有立即的緩解:
•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任脈上的穴位,具有和胃消脹的作用。
• 足三里:為胃經要穴,能夠健脾和胃、補益氣血。
• 內關穴:有助於緩解胃痛、泛酸,並改善胃腸蠕動功能。
• 神闕穴:位於肚臍,可溫陽散寒,緩解腹瀉和腹痛。
3. 飲食衛教
中醫強調“藥食同源”,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常保腸胃健康:
• 健脾益胃的食物:如紅棗、山藥、蓮子、薏苡仁等,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
• 清熱化濕的食物:綠豆湯、冬瓜湯適合濕熱體質的患者。
• 溫中驅寒的食物:生薑茶、紅糖水適合寒性體質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食療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宜的食材,避免使用過於寒涼或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4. 情志調理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情志不暢是引發消化系統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卻時常被忽略。因此,保持心情舒暢、減少精神壓力對於腸胃健康至關重要。中醫除了使用中藥、針灸來處理精神上的問題外,建議患者可以透過緩和運動、靜坐、冥想等方式來平衡情志,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三、中醫預防消化系統問題的建議
除了治療外,中醫也強調預防為主,以下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措施:
1. 合理飲食: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少吃過於辛辣、油膩或生冷、油炸的食物。
2. 保持良好心態:調整情緒,減少焦慮和壓力,學會適當放鬆。
3. 適度運動:每天適當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4. 避免過度勞累:適當休息,避免熬夜,以免損傷脾胃。
中醫在治療消化系統問題方面,強調整體調理與辨證施治。通過中藥、針灸、推拿、食療等多種手段,效果顯著。患者若能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緒,消化系統功能將得到有效改善。無論是治療還是預防,了解並善用中醫的智慧,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守護腸胃健康,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中醫師部主治醫師 李亞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