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姐,30歲,從事業務工作,未婚,平時健康狀況良好,無重大病史。患者描述其工作壓力較大,每日需加班至深夜,長期睡眠不足。林小姐於六個月前開始感到持續性疲勞,即使充分休息後仍無法緩解,並伴隨例如:專注力減退、睡眠障礙、肌肉疼痛、頭痛…等等的症狀。初步進行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發現林小姐疲憊外觀明顯,但血壓、體溫、心跳等生命徵象均正常,實驗室檢查也無明顯異常,初步排除急性病因可能。
您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 這些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的表現。
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種常見但不易診斷的病症,患者常以長期疲勞感為主訴,並伴隨多種身心症狀。雖然在一般門診並不罕見,但診斷困難常導致病患與醫師的挫折,影響醫病關係。因此,了解其定義、流行病學、危險因子、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策略,對醫師與患者皆十分重要。
定義與流行病學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核心特徵是無法解釋的持續疲勞感,休息無法緩解,且伴隨以下次要症狀中的至少四項,持續六個月以上:
1.記憶力或專注力減退。
2.運動後疲勞超過 24 小時。
3.睡眠無法恢復疲勞。
4.肌肉疼痛。
5.多處關節痛但無紅腫。
6.頭痛型態或嚴重度改變。
7.頻繁喉嚨痛。
8.頸部或腋下淋巴結疼痛。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盛行率因診斷標準差異而異,在基層門診患者中約 8.5% 表現出疲勞感,但只有 15% 符合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診斷。女性罹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最常見於年輕人至中年群體。
高危險群與致病因素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高危險群包括:
1.年齡:年輕至中年人。
2.性別:女性罹病率較高。
3.種族:高加索人群更易罹患。
4.職業:長時間勞動、輪班作業及姿勢不良者風險增加。
目前致病有可能是多因素的,也時常同時包括生理(病毒感染、免疫失調、遺傳...)、環境壓力因子及心理因素。因此要改善也需要多面向的介入。
臨床表現與診斷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疲勞感常突發,伴隨睡眠障礙、肌肉疼痛和關節不適。患者可能抱怨低燒、淋巴結疼痛或運動後症狀惡化,但檢查往往無明顯異常。
診斷流程:
1.排除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自體免疫疾病)。
2.病史與症狀符合診斷標準(如前述次要症狀)。
3.可加上血液檢查、免疫學指標及相關篩檢作為輔助。
治療策略
目前慢性疲勞症候群(CFS)尚無特效藥物,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改善症狀並提高患者生活品質。以下治療方式具有一定支持:
1.認知行為治療(CBT):針對患者的錯誤認知進行矯正,協助應對疾病。
2.漸進式運動療法:透過逐步增加運動量改善疲勞。
3.藥物治療:針對特定症狀(如憂鬱、疼痛)使用抗憂鬱劑、鎂劑等,但療效因人而異。
預後與結語
慢性疲勞症候群(CFS)的症狀多數患者可隨時間改善,但亦有部分逐漸惡化。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症狀持續時間長、情感障礙(反覆發作的憂鬱情緒、伴隨有飲食或睡眠異常、全身無力、或注意力不集中)、慢性疲勞症候群超過1.5年,以及晚發病(38歲以後)等等的。
慢性疲勞症候群雖為挑戰性診斷,但透過充分的醫病溝通與多元治療策略,患者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有效管理病情。
Reference:
1.Stephen J Gluckman.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2.JOSEPH R. YANCEY, SARAH M. THOMA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2 Oct 15;86(8):741-746.
家庭醫學科醫師 張曜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