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的概念與重要性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和功能下降的疾病,通常在40歲以後開始顯著,每十年肌肉質量減少約8%,70歲後減少速度加快。肌少症不僅影響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還會提高跌倒風險、認知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因此,預防肌少症是健康老化的重要課題。
參考指標
根據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2)的定義,肌少症的參考指標包含肌肉質量下降及肌力或行動能力減弱。臨床上,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分析(BIA)來測量肌肉質量(低肌肉質量為:男 < 20 公斤, 女 < 15 公斤),使用握力器測定肌力(低肌力為:男 < 27公斤, 女 < 16 公斤),以及計算行走速度來評估行動能力(低體能表現為:< 0.8 公尺/秒)。
流行病學與風險因子
肌少症的盛行率隨年齡增長而提高,60至70歲的長者盛行率為5%-13%,80歲以上達11%-50%。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盛行率約3.9%-7.3%。其風險因子包括老化、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及慢性疾病等。
成因與影響
肌少症的主要成因包括:
1.老化的神經肌肉變化:運動神經元減少和神經肌肉交接處退化。
2.荷爾蒙變化:如生長激素、雄性及雌性激素下降,影響蛋白質代謝。
3.營養不良與活動量下降:蛋白質攝取不足或臥床不動。
4.發炎反應:慢性炎症影響肌肉健康。
肌少症會導致行動力下降,增加跌倒和失能風險,也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骨質疏鬆相關。
預防與治療
預防肌少症的核心策略是營養補充與運動訓練:
1.營養補充
o蛋白質攝取:若無慢性腎臟病者,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1.5克蛋白質,分散於每餐,選擇富含必須胺基酸,例如白胺酸(leucine)的優質蛋白質(如大豆蛋白、牛肉、魚肉)。
o維生素D:維持血中濃度在30 ng/mL以上,若不足需適量補充,但補充的劑量、時間長短以及長期服用的安全性目前尚無定論。
2.運動訓練
o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腳踏車,每週至少5次,每次逐漸增加至60分鐘。
o漸進式阻力訓練:每週至少2次,每次須間隔休息48小時以上,從中低強度的運動開始,每次時間最好控制在20~30分鐘,有助增強肌肉質量與力量。
3.其他
o若有性腺功能低下,適量補充睪固酮可能有幫助,但需考量安全性及副作用。但若是針對一般社區健康的老年族群是否有益,目前仍有爭議。
肌少症是高齡社會中的重大健康議題,早期篩檢和介入能有效減少併發症,改善生活品質,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透過結合營養與運動的干預措施,可以減緩肌少症的進程,讓長者保持良好的行動能力和生活自主性。
Reference:
Sarcopenia-revised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Age Ageing. 2019 Jan 1;48(1):16-31.
家庭醫學科醫師 張曜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