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福滿迎新 2025 Jan

健康新焦點

媽媽手怎麼辦?三招自救遠離手腕痛

「我沒有抱小孩,怎麼還會有媽媽手?」其實,媽媽手不是只有抱孩子的媽媽才會有,只要是反覆長時間使用手部操作的人都有可能會有症狀。常見於新手媽媽、拿菜刀的廚師及端盤子的服務生。

媽媽手在醫學上的名稱為橈骨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radial stenosing tenosynovitis),發病原因在於拇指外側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反覆摩擦周圍組織,造成肌腱及包覆這兩條肌腱的腱鞘腫脹發炎,導致疼痛、無力,當腫脹壓迫到附近的橈淺神經也會產生手麻的症狀。新手媽媽因為懷孕造成的賀爾蒙改變,加上錯誤抱小孩的姿勢,更容易肌腱發炎,因此這部位的肌腱炎才有「媽媽手」的稱號。

上述錯誤姿勢就是在手腕過度彎曲或過度伸直的姿勢下用力,使得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在拉長緊繃的狀態下活動,與周圍組織不正常摩擦造成發炎。發炎後再使用手腕,則更加劇摩擦,這也是媽媽手容易復發的原因。而反覆發炎則會使組織沾黏、腱鞘增生變厚,更加影響肌腱滑動,使之演變為慢性發炎,甚至有肌腱纖維化的可能。有效預防媽媽手,就是要在正確姿勢下使用手腕,避免肌肉過度拉長。

一旦得了媽媽手怎麼辦?媽媽手的治療可分為三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在急性期疼痛最劇烈,患側也會有紅腫現象。此時最重要的是讓手腕休息、減緩發炎,可配戴輔具避免症狀加重。亞急性期疼痛稍微緩解,可局部熱敷、按摩,在無痛範圍做肌肉牽拉及肌力訓練,加速組織修復。慢性期則較不疼痛,但會有僵硬、無力等症狀,需加強肌力訓練,並養成良好姿勢及手腕使用習慣,避免復發。

以下介紹三種運動幫助你減緩症狀、增加肌力,遠離媽媽手的危害:
1. 肌腱深層按摩:
在大拇指根部,手腕交界處,以另一手手指用垂直肌肉的方向按摩,一組十下,一天三次。


2. 肌肉牽拉:
將大拇指包裹在另四指中握拳,拇指朝上,拳頭向下壓,維持一秒後收回,全程在無痛範圍內執行。一組十下,一天三次。

3. 橡皮筋肌力訓練:
用一條橡皮筋包裹拇指以外四指,小指及食指處打一個圈,將拇指伸入橡皮筋內,四指併攏,拇指用力張開遠離食指,維持三秒回復,再將拇指朝手心方向用力,維持三秒回復。

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陳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