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樺一早起來後不知道為什麼開始上吐下瀉,跑了好幾趟廁所,想想不知道是不是吃壞肚子了,在廁所根本出不來,覺得整個人都要虛脫了,最後還是跑去醫院就醫,醫師告訴小樺,最近病毒性腸胃炎很流行,請小樺回家後乖乖好好休息,要記得補充水份跟電解質。
疾病管制署9月24日也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而且為近5年同期最高,所以需要特別留意,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什麼是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
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波病毒、星狀病毒及腺病毒40及41型感染,導致胃、小腸或大腸發炎,通常感染後1~3天會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主要是噁心、嘔吐和水瀉,可能也會伴隨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10天,取決於個人的免疫力及所感染的病毒種類。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譬如:食用到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接觸或吸入到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皆可能受到感染。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好發於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醫院、餐廳、學校、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多的地方。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輪狀病毒、沙波病毒、星狀病毒及腺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病毒性腸胃炎的治療
病毒性腸胃炎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建議充分在家休息,不要去托兒所、上學或上班,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可以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食用過油及高糖分的食物導致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症狀,但同時也必須補充營養的攝取,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通常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大部分的人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後遺症,不過要注意對於比較不易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的嬰幼兒、年長者及免疫功能不良者,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導致抽搐,甚至可能死亡,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另外已經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嬰幼兒、兒童或年長者,於同一房間遊戲或接觸,在沒有腹瀉、嘔吐之症狀後,這種隔離也應該持續至少2天,才沒有傳染力。若患者為家裡主要準備食物的人,也不應為家人準備食物,避免傳染其他人,且在沒有症狀之後,也還需要暫停2天後,才能恢復幫家人準備食物。若是家中有嬰兒或幼小孩童的家庭可在一般藥局購得口服電解質溶液,適當補充水分、電解質。
照顧者也要注意避免被感染,在照顧腸胃炎患者前後,都需用肥皂徹底洗手,保護自己及其他人。清洗及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需戴口罩及手套,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被嘔吐物、排泄物弄髒的床單、衣物和環境週遭,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再清洗,減少病毒的蔓延。全部處理好後,脫下和丟掉手套後,也要徹底使用肥皂洗手。平時隨時使用隨用隨丟的紙巾或拭布來清理任何物體,清理後把這些紙巾放在垃圾袋並且密封,用漂白水清洗弄髒的環境,並且徹底抹乾。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首要注意個人衛生,出入公共場所應戴口罩、勤洗手、尤其是備餐前、進食前,以及如廁後、照顧病人及替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徹底洗手。平常飲食方面: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需煮熟後再食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蛋、肉類、魚及貝類水產品等;蔬果要清洗乾淨,也要保持備餐環境整潔,烹製食物調理過程需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用餐若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交互感染。目前腸胃炎大部分的病毒尚無疫苗,但目前市面上已有自費輪狀病毒疫苗,若家中有幼兒可諮詢兒科醫師後再考慮接種。新生兒餵哺母奶亦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若家中人有感染病毒性腸胃炎,預防疾病傳播的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陳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