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上,曾經有個同學老是在課堂上發出怪聲音或是突然大叫,他常被風紀股長登記座號、被老師罰站,大家都覺得他愛搞怪,怎麼被處罰都學不了乖;國中搭公車的時候,同個路線總有個同學在穩穩行駛的公車上搖頭晃腦、頻頻眨眼,他旁邊的位置沒有人敢坐,阿公說那是被猴精附身千萬不要靠近;出了社會,有一次在火車上,突然聽到車廂中一個角落不斷傳出髒話,聲音急促而無法停止、響徹在滿滿的人群中,列車長上前關心後將他帶離開,一旁的阿婆小聲嘀咕著「遮包穩係食毒!」
他不是搞怪,也沒有被猴精附身,更不是毒癮者。他只是患了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是一種慢性神經生理疾病,通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開始發作,其主要特徵是反覆出現不自主的運動或聲音,這些症狀被稱為「抽動(Tics)」,可以表現為眨眼、臉部抽搐、清喉嚨、聳肩、發出怪聲甚至是罵髒話等,因而常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其病因尚未被完全明瞭,可能與突觸後多巴胺受體的高反應性、大腦中「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紊亂所致,造成動作調節和體感覺出現問題,亦被認為是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多種遺傳風險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結果。
對於輕度的妥瑞氏症患者,若未影響到日常生活則不需治療,但是當抽動症狀嚴重而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時,則需要更多的醫療介入,例如以神經抑制劑等藥物治療、肉毒桿菌的局部肌肉注射、認知行為療法等,然而這些方式都還無法得到全面性的療效,加上妥瑞氏症又經常存在其他共病,例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或強迫症及焦慮情緒,都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度。
妥瑞氏症出現的這些抽動症狀,在中醫古籍中也有所描述,如宋朝醫家錢乙所論述小兒「目上竄」、「肝風則目連劄,目熱則目直,心熱則搐」,又如清代《醫宗金鑑•幼科心法》所提到的「幼科驚風八候」為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由此可知中醫將類似的腦神經疾患所造成的抽動情形統稱為「風」。
在中醫治療妥瑞氏症的相關文獻探討中,以「肝風內動」為主軸,肝主筋,與情志、血液循環和肢體運動有密切關係,當肝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肝陰不足,容易導致肝風內動,進而引發不自主的抽動。另外,「心神失調」和「痰濁內阻」等因素也與此症的發病機制相關,當情志不暢或長期壓力影響心神,進而誘發或加重症狀,飲食不節、脾胃功能失調時,則可能導致痰濁阻滯而加重病情。而臨床觀察又發現:妥瑞症孩子們常伴有鼻咽過敏症狀,並有抽鼻子、清喉嚨的抽動情形,中醫理論提到小兒肺常不足,而肺金跟肝木是相剋的關係,當肺經有病,不能正常抑制肝木而容易誘發抽動症狀,此時也要考慮從肺論治。
因此中醫對於妥瑞症狀的治療方向,以「鎮肝熄風、滋陰清熱、化痰通絡」為主要原則,尤其要再針對小兒病理特點中「三有餘四不足(心、肝、陽有餘,肺、脾、腎、陰不足)」的情形,對於各臟腑的體質強弱做調節,平衡體內的陰陽盛衰,而達到安定腦部神經的效果,依據患者不同體質,搭配中藥及針灸做治療。
針灸治療以頭皮針穴位為主,除了調節大腦皮層、促進循環,對於兒童來說,因針灸在頭頂上、看不到針刺過程的接受度比較大,且針刺頭皮的針感較四肢穴位淺,相對較安全且痛感較弱;選擇穴位以百會、四神聰、神庭、上星、頭維穴等,幫助孩子鎮定安神、緩和抽動行為和焦慮的情緒。
在中藥治療上,以平肝熄風、調理肝陰、安神鎮靜、化痰通絡的藥物為主,若孩子有鼻過敏或是腸胃問題,則需一併處理。常用藥物如:
1.平肝熄風:天麻、鉤藤
2.調理肝陰:白芍、枸杞子
3.安神鎮靜:遠志、夜交藤、茯神、龍骨、牡蠣
4.化痰通絡:陳皮、茯苓、半夏
中醫強調「治未病」,因此配合日常的調理與預防非常重要,在治療的同時,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可以透過練習太極、瑜伽等運動來平穩情緒,飲食宜清淡,避免油炸、甜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充分的睡眠,都可以幫助減少抽動的發生。
中醫兒科主治醫師 謝昌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