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秋涼月圓 2024 Oct

健康新焦點

不容小覷的泡泡尿

鄭先生,69歲男性,過去無特殊疾病史,因發現尿液出現很多泡泡,先行至就近的區域醫院檢查,卻被告知檢驗結果並無發現異常,但因持續有明顯的泡泡尿,鄭先生很不放心,於是轉院至本醫學中心腎臟科門診。於本院初步的尿液分析(Urinalysis)檢驗顯示尿蛋白為陰性反應(Negative,即無異常的意思),但進一步檢驗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為165 ug/mg,顯示有微白蛋白尿(正常值為<30 ug/mg,微白蛋白尿定義為30~300 ug/mg),尿液總蛋白/肌酸酐比值(Protein-to-creatinine ratio)為5330.1 mg/g,顯示有嚴重蛋白尿(正常值為<200 mg/g),值得注意的是此病人尿中蛋白質的主要組成並非白蛋白,可能是由其他的蛋白組成,因此醫囑更進一步的尿液蛋白電泳分析(Electrophoresis),其結果顯示尿中主要的蛋白質組成為輕鏈蛋白(Light chain protein),因輕鏈蛋白來自骨髓漿細胞生產製造後,進入血液循環運送到腎臟,再經由尿液排出,因而形成蛋白尿,於是懷疑此病人有骨髓漿細胞增生失調的病變,因此轉介此病人至血液腫瘤科,並接收骨髓切片檢查,其結果顯示骨髓中漿細胞有異常增生的現象,並已達到了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標準,病人在經過針對多發性骨髓瘤的化學治療後,疾病得到緩解,並且未造成腎臟器官的損傷。這是一個由泡泡尿進而發現尿蛋白,最後由尿蛋白的分析診斷出多發性骨髓瘤的案例,民眾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此病例在臨床上並不罕見,事實上,有部份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一開始是因腎臟病的表徵就醫,如蛋白尿和腎衰竭,進而診斷出多發性骨髓瘤,其診斷上並不困難,但臨床醫師需有高度的警覺心,醫囑病人作適當的尿液檢驗。

接下來談談如何選擇適當的尿液檢驗,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看到四種不同的尿液檢驗方式,第一種為尿液分析(Urinalysis),這是最普遍使用的方式,為一種試紙檢驗法,因操作方法簡單,適用於基層醫療和一般健檢,其限制為只能偵測較明顯的白蛋白尿,無法偵測微白蛋白尿和輕鏈蛋白尿,也無法作蛋白尿定量使用;第二種為尿液白蛋白/肌酸酐比值(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常用於糖尿病病人定期篩檢微白蛋白尿,因為糖尿病病人如出現微白蛋白尿,意謂著可能併發糖尿病腎病變,並可作為定量白蛋白尿使用,其限制為無法定量全部的尿蛋白,因白蛋白僅是尿中蛋白質的一部份,另外也無法偵測輕鏈蛋白尿;第三種為尿液總蛋白/肌酸酐比值(Protein-to-creatinine ratio),可用於定量全部的尿蛋白,其限制為無法篩檢微白蛋白尿和偵測輕鏈蛋白尿;第四種為尿液蛋白電泳分析(Electrophoresis),這是唯一可偵測輕鏈蛋白尿的方式,但用途也僅限於此,如在上面的案例,用於懷疑病人有骨髓漿細胞增生失調的病變。因此選擇何種尿液檢驗的方式,還是要依據臨床上病人的情況和考慮何種疾病而定。

最後要闡明的一點是,泡泡尿雖然是腎臟病的警訊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泡泡尿都是有問題的,重點在於尿液中是否存在過量的蛋白質,也就是尿蛋白,因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尿液也可能會出現泡泡,譬如尿液速度較快、尿液較濃縮、或尿液中溶質濃度較高,因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時,也較容易形成泡泡浮現在尿液表面。因此民眾在發現有泡泡尿時,先不用恐慌,只要找有經驗的醫師,作詳細的尿液檢驗,排除尿蛋白的可能,就可以安心。


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文耀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