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秋涼月圓 2024 Oct

健康新焦點

登山神隊友,中醫來助攻

你也是熱愛登山健行的戶外人嗎?那你一定知道多日的高山縱走行程,一般會建議攜帶預防高山症的藥物、消炎止痛藥以及胃腸藥等,你可能也知道有些山友會使用提升運動機能的保健品輔助完成高強度的行程,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西藥外,中藥也是可以助你成功登頂的藥品選項。

在多種情境下,只要適當使用,中藥效果並不比西藥類差,更有低副用作的優勢,尤其是平時沒有吃西藥的民眾,服某些西藥後副作用可能會很強烈。譬如丹木斯,常見的副作用就有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麻刺)、多尿、噁心嘔吐等,這時中藥的紅景天是一個替代選項。另外有些山友需要服用鎮靜助眠藥才能安定過度興奮警醒的大腦或在嘈雜的山屋入睡,但副作用可能是隔日的頭昏腦脹,這時可選擇像甘麥大棗湯和酸棗仁湯等溫和助眠而少見副作用的中藥方劑替代。

以下我們會針對高山健行,介紹不同狀況可以選擇的中藥處方,但在此先強調,我們不鼓勵單純依靠藥物無論中藥或西藥去硬撐行程,登山攜帶藥物是多一份保障與舒適,安全登山仍首重平時體能和技巧的鍛鍊(包含放鬆的技巧)、登山知識的充實、事前妥善規劃包含適合的裝備與路線研究,以及行程中的風險管控(如適時撤退)與體能管理等。

輕度高山症預防:紅景天和人參都是知名的高山症預防藥材,可以透過補氣來減少輕度高山症反應,此外中藥的真武湯、五苓散和苓桂朮甘湯等處方,也具有溫心陽和增進水分代謝的功效,可適當用於預防高山不適。但一般會建議這類藥品至少行前兩周就開始服用。

預防手腳冰冷和低體溫:體溫管理要注意入跟出,出是指熱量的耗散(包含汗水、環境水氣、低溫和風帶走的熱能),入是熱量的補充,視行程按照底、中、外三層的概念選擇適當的機能衣物,對於管理體溫耗散非常重要,同時搭配行程中適時補充能量,才可以預防手腳冰冷、低體溫甚至失溫的產生。若是體質本就怕冷或行程真的非常低溫,可提前使用當歸四逆湯、桂枝湯、四逆湯之類的方劑來提振陽氣、活血通絡。

抽筋預防、緩解肌肉僵硬:最可靠的就是芍藥甘草湯,不會有肌肉鬆弛劑嗜睡無力的副作用,適合每日行程休息時使用。

肌肉痠痛發炎:可以選用當歸拈痛湯或舒筋活血湯快速減緩疼痛。

胃腸炎、腹瀉:這是中藥的強項,葛根芩連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都是好用的急性胃腸炎藥物,安中散和半夏瀉心湯則特別適用於胃炎胃痛。可另外加生薑加強止嘔吐的功效。

失眠:可選用甘麥大棗湯和酸棗仁湯,放鬆緊張焦慮,輕度助眠,敏感怕吵的人務必佩戴耳塞。

便祕:上山便祕有點掃興,腹部悶悶脹脹影響運動表現,如果平時不會便秘上山才會便祕的人,很大一部分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造成腸胃蠕動減慢導致,除了要注意放鬆心情、補充充足的水分與纖維質外,可以考慮攜帶涼隔散或潤腸湯即足夠,並加陳皮、枳殼和厚朴等藥材消脹。

以上僅作為一般性的介紹,高山登山健行屬於複雜高風險的活動,如果你是新手、不清楚自己體質、有慢性病或行程較特殊等因素,建議務必先向專業醫師諮詢,確認最適合自己的藥品組合。      

台灣是迷人的高山之島,生於台灣是何其幸運,可以時時親近戶外,享受山高水深的獨特風景,但不時發生的山難,也相當令人遺憾。希望大家登山千萬不要魯莽或自視甚高,帶著虔敬的心,充分準備,循序漸進,才能開心上山,平安下山。

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