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夏季氣溫屢創新高,艷陽高照整個世界仿佛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爐。在這樣的季節裡坐月子,光想到傳統的麻油雞就令人口乾舌燥,難以下嚥。 以傳統中醫的思維,有許多改良式的方法,即可在夏天輕鬆坐月子。
夏天坐月子的飲食原則
自然產後1周、剖腹產後2周以清淡為主。特別是夏天因為貪食冰涼容易損傷脾胃,最好先以好消化的食物為主,例如稀飯、魚湯、雞湯等,少量多餐。等2、3周後身體稍微復原,自然產第2周、剖腹產第3周可以開始慢慢增加麻油料理,如麻油腰仔、麻油炒豬肝或是杜仲腰子湯。但麻油料理在夏天過於溫補燥熱,若是容易上火的人可用苦茶油取代。自然產第3周、剖腹產第4周開始可以酌加米酒料理,但含大量酒精的料理容易發熱發汗,夏天建議酌量或是不放。
不需要過於進補
現代人營養豐富,抵抗力好,其實是不需要過於進補。尤其是大熱天,吃過多的麻油雞或是燒酒雞,反而過於燥熱,容易上火,甚至會長疹子。甚至發蕁麻疹、乳腺容易阻塞。因此可以選用較不易上火的苦茶油來代替,將老薑改為乾薑,並且不可以爆得太焦、金黃色即可。
夏天的月子餐盡量選用平性食材即可。例如:雞肉、豬肉、魚肉、山藥、香菇、馬鈴薯、木耳、花椰菜、南瓜、玉米、芭樂、蘋果、葡萄、木瓜、桑葚、草莓。另外像是羊肉、桂圓、牛肉、荔枝、榴槤屬於較熱食材,雖然補性強,但不適合吃得太多。
低油、低溫烹調方式
夏季坐月子料理盡量以低油、低溫為主,例如蒸、燉、滷都是較佳的烹調方式,除了能讓料理清爽好入口外,也能確保產婦不會上火
補充足夠的水份
夏天坐月子期間,體質較燥熱,加上餵母乳,水分耗損很快,常常會讓產婦們覺得口渴。水份不足,連帶奶水產量也減少了,因此多喝湯湯水水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並也能幫助媽咪們建立充沛的奶量!建議水分攝取至少300毫升/天,可以使用麥冬、紅棗等較清淡的中藥煮水,產後水腫的媽媽也建議多補充水分,可以用紅豆水、薏仁水幫助消除水腫。王不留行、通草煮水解渴助發奶。
夏天吃太油容易噁心反胃,推薦3道比較清爽的月子藥膳補品
1. 枸杞山藥雞湯
材料:雞腿600g、新鮮山藥酌量、枸杞5錢、紅棗約3錢、生薑3片
做法:
(1)雞腿與生薑一起煮沸,換新水煮滾。
(2)加入切塊去皮山藥、枸杞、紅棗大火煮沸,轉小火煮20-30分鐘。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2. 山藥雞肉枸杞粥
材料:白米1/2杯、山藥50克、枸杞20克、雞胸 100克、鹽適量。
做法:
(1)雞胸肉切丁川燙,撈起備用。
(2)山藥去皮切小塊、與枸杞、白米、雞胸肉一起加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電鍋外鍋一杯半水煮至跳起後悶至少十五分鐘後調味。
3.四神排骨湯
材料:排骨350克、四神 140g(茯苓、芡實、蓮子、淮山藥)、鹽酌量、米酒 1大匙、水 1000c.c、薑片 5g
做法:
(1)四神料洗淨備用,薑洗淨切成薄片狀。
(2)排骨放入沸水中汆燙去血水、雜質。
(3)取一乾淨空鍋裝入1000c.c水,放入薑片、四神藥材和排骨煮沸,蓋上鍋蓋以中小火燉煮約30~40分鐘。
(4)再加入鹽及米酒調味即可。
夏天坐月子的生活起居注意事項
炎夏坐月子,產婦易燥熱不適,加上產後本來就容易大量流汗,因此有幾點注意事項:
1.不要把自己包得密不通風
過去產婦坐月子常把自己包緊緊,即使是夏天,也是從毛帽到襪子穿得密不透風。但其實產後體溫高,坐月子衣著盡量以棉質、透氣為主,在家可穿短袖衣褲,如果到風較大的地方則穿薄長袖擋風。不必穿襪子、毛帽,以免無法透氣,導致流汗黏膩不適,反而更容易發生感冒、感染問題。
2.坐月子期間盡量讓所處環境溫度適宜
月子期間可設定室溫23至26度,比較舒服、不易感冒。不喜歡開冷氣的媽咪,想開窗、吹電風扇也可以。但是電風扇不可以直吹,可盡量將電風扇風向面對牆壁,別對著自己。讓房間溫度維持在較宜人的範圍,可以減少因流汗悶熱造成的中暑及不適。
夏天坐月子,可以減少過於燥熱的溫補藥膳,並將房間調成適宜的溫度。但切記不可過於貪涼,以免損傷脾胃。以平補的方式,輕鬆做完月子,打造好體質。
中醫部婦科主任 李佳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