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健康一夏 2024 Jul

健康新焦點

吹冷氣也會中暑!有影嘸?

端午過後天氣日漸炎熱,動輒36度以上的高溫出現,中醫門診時常出現像小陳一樣的患者。「醫師,我好像感冒了,身體有點低熱,皮膚濕濕黏黏的、頭痛頭暈、疲倦四肢無力、肌肉關節痠痛、胃口變差、拉肚子、晚上煩躁睡不著…。?審查診脈後:「你這個是中暑喔!」患者往往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怎麼會,我又沒出去曬太陽,我都在辦公室裡。?

夏日炎炎,熱到彷彿踏出門口就會被迎面而來的熱浪所融化,躲在冷氣房裡,來上一碗剉冰,或是一盤碧沉西瓜,享受一下汁水淋漓的痛快,堪稱夏日人生一大樂事。但卻也往往衍生出肇因於冷氣房的現代文明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冷氣病或是空調症候群,在中醫則稱之為「陰暑」。

中暑在中醫稱之為太陽中暍,著名典籍金匱要略即載:「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清楚描述了暑熱造成的症狀。依原因跟症狀中醫再將其分成陽暑和陰暑。陽暑即一般常見在戶外高溫下勞動,水分補充不足所造成的中暑。而造成陰暑的原因,常見有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炎熱的戶外環境直接進入冷氣房中;或是暑熱大汗淋漓下,攝入大量冰飲直接沖洗冷水澡,導致皮膚表面的毛孔迅速收縮,使體內原本的熱氣難以有效透過汗水排出,身體無法適應溫差變化,散熱不良所造成的。由於應該隨著流汗排出身體的熱氣排不出去,產生了身體低熱、口乾舌燥,頭暈頭痛,腸胃不適、失眠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長久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頻繁進出室內室外、熬夜睡眠不足、更年期障礙等,是陰暑最常見族群,更需留意身體變化。一旦發現有陰暑中暑現象,可以喝溫熱水甚至一點薑茶或熱水澡至微微出汗,或藉由適度的刮痧幫助熱氣排散以緩解不適症狀。中醫以辛溫解表藥為主,佐以清心胃熱或是利小便等藥物搭配來達到治療效果,並可預防暑濕內伏引起的反覆中暑。

【預防陰暑注意事項】
1. 冷氣不要過冷,搭配電風扇,約維持26度以上,既節能減碳又不會造成身體負擔。
2. 由炎熱戶外環境,進入冷氣房之前,現在樹蔭或是走廊陰影處暫且休息,待適應後再進入室內。
3. 保持適度的運動習慣,維持身體正常排汗散熱功能。
4. 過敏體質或是汗出異常者,可以考慮冬病夏治的三伏天灸療,促進足太陽膀胱經體表的汗孔張合功能,可以預防陽暑及陰暑。

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 葉勇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