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健康一夏 2024 Jul

健康新焦點

體能預備備,登山起步走

登山近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為一睹山上的秀麗景色,紛紛揹起重裝展開旅程,而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百岳」,其壯闊的風景和特有的動植物景觀,更是吸引民眾前往。在氣候變化快速以及氧氣稀薄的高海拔山區,登山也可能是致命的運動,即使是「新手友善」的百岳,通常往返的時間也需6-8小時左右,對於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是要審慎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包含健康檢查或醫師評估,就算檢查報告一切正常,仍要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有些症狀和疾病可能會在運動後才引發,務必要準備好足夠的體能及裝備。

登山需要具備的體能主要包含心肺功能、肌力和肌耐力的訓練,準備充足有助於預防運動傷害的產生,降低登山的風險。而行前準備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體能。心肺耐力可選擇如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要達到會喘、但還能說話的程度,即為中高強度的運動。肌力訓練以下肢為例,第一項運動為上樓梯,身體稍微前傾,幫助重心向前(圖一),須注意下肢的排列,大腿、膝蓋和小腿的排列應為一直線(圖二)。第二項為下樓梯,下山時膝蓋疼痛是山友常見的傷害,因此腿部肌肉的離心控制尤為重要,過程中須避免膝蓋過度內夾的姿勢(圖三)。在學會正確姿勢後,便可依個人能力選擇負重,增加訓練強度。其他如核心肌群,或深蹲、硬舉等負重訓練也可納入,建議由專業人員教導正確的動作,避免受傷。

第二階段:負重行走。因登山需要揹負重裝長距離行走,因此建議新手可以先選擇一天往返(行走約6-8小時不等)的郊山,負重約4-6公斤當作訓練,可依照個人的行程及裝備需求增減重量。

第三階段:移地訓練。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可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高山症,包括頭痛、噁心、失眠、食慾下降等。建議平時可先到海拔較高的地區,挑選低難度的步道練習,嘗試將行走速度放慢,保持規律的呼吸;或是在行程前一天先至高海拔地區住一晚適應高度。若有疑慮可先就醫諮詢,遵循醫師的指示考慮服用預防性的藥物。

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莊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