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中常見緊張焦慮的媽媽帶著口齒不清的孩子詢問醫師,「我的孩子講話不清不楚,有時連我都聽不懂?我想帶他來做治療。可是也有人說長大就會好,真的嗎?」一旁的阿公則搶著回答說「真的毋用治療啦!囝仔都這樣,大漢就好了。毋要緊啦!我就愛聽他叫我「阿東」耶!這樣講話,『臭乳呆』『臭乳呆』就古椎耶 !」另一旁的阿嬤則說「我聽人家說講話大舌頭,帶去剪舌筋就好了!甘無影?」
「臭乳呆」到底需不需要治療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媽媽和阿公、阿嬤到底誰說的對呢?其實媽媽和阿公、阿嬤說的都對也都不對,因為都只對了一部份。
台語中常說的『臭乳呆』即是醫學上說的『構音異常』,簡單的說就是咬字不清楚,說話不清晰,對於某些音唸起來總是跟一般人不一樣,有些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人總認為這是「大雞慢啼」,或是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台灣國語」,這些狀況其實都包括在『構音異常』的範圍內。
「構音」到底是甚麼呢 ? 簡單來說就是產生語音的過程,當人們自胸腔呼出的氣流,經過聲帶的振動, 再經唇、舌、顎、咽等構音器官進行摩擦或阻斷等的動作,以發出語音的過程,就叫做「構音」。當構音的過程中因為方法、位置、速度、強度不正確,或氣流方向錯誤,或動作不協調,導致語音發生錯誤,就是「構音異常」。
不同的語音,發音的位置和方法有難易之分,因此兒童語音的發展如同動作發展一樣會隨著年齡漸漸發展成熟,因此不同的年齡能發出的正確語音當然也不同。三歲時多數兒童可以正確發出ㄅ、ㄆ、ㄇ、ㄋ、ㄌ、ㄎ、ㄏ。四歲則可以正確發出ㄈ、ㄉ、ㄊ、ㄍ、ㄐ、ㄑ、ㄒ、ㄗ、ㄘ、ㄙ。五歲則發展出ㄔ、ㄕ、ㄖ。由此我們也發現到兒童語音的發展大致上是跟著注音符號的順序漸漸發展成熟的。
「構音異常」的孩子,發音的問題有那些呢?
一、替代音:以另一語音代替標準語音。例:「阿ㄚ公ㄍㄨㄥ」說成「阿ㄚ東ㄉㄨㄥ」。
二、扭曲音:語音歪曲改變,是指語音歪曲改變,很難歸到其他類別。
三、省略音:該發的聲符或是韻符被省略掉。例:「哥ㄍㄜ哥ㄍㄜ」說成「痾ㄜ痾ㄜ」,省略了ㄍ。
四、贅加音:正確的語音內加入不該加的音。例:「吃ㄔ飯ㄈㄢ ˋ」說成「吃ㄔㄨ飯ㄈㄢ ˋ」。
五、聲調錯誤:國語的四聲運用錯誤。例:「天ㄊㄧㄢ使ㄕ ˇ」說成「甜ㄊㄧㄢ ˊ使ㄕ ˇ」。
六、整體性的語音不清:唇顎裂、聽障、腦性麻痺等類型的兒童發出的語音不清晰,但無確定的構音錯誤組型。
又到底是什麼原因會造成「構音異常」呢?
一、構音器官有問題,例如:口腔的大小形狀、舌頭與舌繫帶的長度,牙齒排列,上、下顎咬合情形及唇顎裂等構音器官的問題都會造成構音障礙或者是鼻 音過重。
二、唇舌動作協調差也會造成構音異常。例如:腦性麻痺。
三、聽力不好無法分辨相似的語音時,將無法準確發音。只要有輕微的聽力損失即便不影響日常的溝通,也可能造成構音的異常。
四、智能不足造成學習能力差,也會影響構音能力。
五、人格特徵及情緒問題,如個性衝動的人講話速度快,講話快則省略或歪曲的發音也多,構音自然不正確。
「構音異常」需不需要治療跟兒童當時的年紀及語音的發展的程度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大部分孩子的構音問題是屬於發展性的,意即隨著年齡漸長情況會漸漸改善。因此,四歲以前的孩子有發音不清楚時,很可能是因為他的語言純熟度不夠或是口腔構音動作不足,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語言發展愈來愈成熟,構音的問題會自行修正。
坊間常流傳著「臭乳呆」的孩子都是因為舌繫帶過緊惹的禍,只要剪了舌繫帶就好了,其實一般若嘴巴打開舌尖可以輕鬆的前伸上揚並舔觸上唇,此舌繫帶的長度即不會影響其發音,大部分均不需要特別手術處理。但當孩子咬字不清楚,說話不清晰又合併有腦傷病史、唇顎裂、舌尖無法前伸碰觸上唇或懷疑有聽力損傷時,無論年紀多小,均應盡速至醫療院所進行相關的檢查與評估,包括口腔構造、聽力及語言發展等的評估,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一般來說年滿四足歲、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是一個接受「構音異常」語言治療最好的介入點,如果到了四足歲仍然說話不清楚,仍然是個古椎的「臭乳呆」孩子,則應把握黃金治療期,盡速且持續到復健科門診追蹤並接受語言治療,相信在復健科醫師、治療師的團隊治療下,大部分的孩子在入小學前都能說的清楚、讓人聽得明白。
只要好好把握「構音異常」的黃金治療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讓爸媽安心、爺奶開心,小朋友也就能更有信心當個快樂的小一新鮮人了。
(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