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李太太有糖尿病史,餐後血糖都偏高,評估飲食內容,常常都是吃鬆軟的麵包、蛋糕、粥、偏肥的三層肉、果汁,不喜歡吃瘦肉、青菜、新鮮水果等。幾年前牙醫說罹患牙周病,現在牙齒都快掉光了,只喜歡吃軟軟的食物,甚至無完全咀嚼就咕嚕吞下肚了。
55歲的唐先生有抽菸和糖尿病史,以前最愛到處吃美食,最近血糖忽高忽低,抱怨因牙齦發紅疼痛、刷牙出血,好幾顆牙齒都鬆動了,看到最愛的美食也吃不了,心情鬱卒。
牙周病是台灣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之一,也是成人在40歲以後失去牙齒的主要原因,根據衛福部110年部調查報告,50歲到64歲的成人是牙周病好發率最高的年齡層,原因多是口腔問題長期累積或不自覺有問題而忽略就醫。
牙周病是一種由牙菌斑引起的慢性疾病,進食之後,口腔中的食物殘渣有利於細菌滋生,如果沒有做好清潔工作,牙菌斑增生、累積,在口腔裡形成牙結石,牙結石裡的毒素刺激牙齦產生紅腫、發炎,於是刷牙時很容易出現流血;牙結石產生的毒素堆積在口腔裡產生惡臭;有些細菌侵蝕牙周,因此出現牙齒鬆脫、牙齦萎縮等等,這些都是牙周病的症狀;除了不良的口腔清潔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包括:遺傳、吸煙、壓力和其他健康因素等。其他健康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都可能影響口腔健康,使牙周病更容易發生。
研究已證實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糖尿病人罹患牙周病是一般人的2~3倍。糖尿病人身體對外來病菌的抵抗力較差,會因高血糖症造成白血球趨化作用缺陷,加上利用葡萄糖的機能有問題,因此血糖控制不佳病人容易受到感染,且傷口不易癒合。糖尿病人的唾液(口水)分泌量會減少,相對地對口腔內雜物自我清潔效果也會降低,導致牙周病情況會比較嚴重。若侵入到支撐牙齒的骨頭,導致牙齒鬆軟脫落,出現多處缺牙的狀況,將造成飲食不便,營養不均衡和吸收不良等情形。
如何預防牙周病?最重要的就是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及飲食習慣:
一、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1. 正確刷牙:選擇小頭且軟毛的牙刷、三個月更換一次牙刷,餐後睡前要刷牙,每次至少二分鐘。使用貝氏刷牙法(如圖一):(1)拇指前伸,比"讚"的手勢。(2)牙刷與牙面呈4 5~60度,涵蓋一點點牙齦,每次兩顆來回刷10次。(3)每次只刷2~3顆牙,同時刷到牙齒和牙齦,依序裡外上下刷乾淨。並且進食後立即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2. 使用牙線、牙間刷等清潔工具,清潔牙刷所清潔不到的地方,去除牙齒之間的牙菌斑。並用洗淨的手指放在牙齦上輕輕按摩,早晚刷牙後按摩幾分鐘。
3. 如發現刷牙時牙齦流血、牙齦腫大、口腔異味或蛀牙等症狀,要立即就診。並定期接受牙科診療,每半年接受牙醫師口腔檢查,及專業的洗牙清潔,必要時要增加次數。全民健保給付滿12歲民眾每6個月洗牙一次。
二、良好的飲食習慣
1. 減少含糖食物:過多的糖分會促進牙菌斑的滋生,可能促使牙周病和蛀牙的發生。糖尿病人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攝取均衡的飲食,可以增加免疫力,避免感染。
2. 充足水分:如無特別疾病禁忌限制水分,一般人可以多喝水一天約喝2000cc、避免含糖飲料,保持口腔的濕潤,餐後喝水時漱口,可以幫助沖走可能導致牙周病的食物殘渣和細菌。
3. 多食用含有「維他命C」的食物:維生素C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和減緩體內發炎反應,也降低牙周病的罹病率。可幫助結締組織的修復,進而維持牙齦的健康、穩定度。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彩椒、青花菜、芭樂、奇異果和柑橘類水果等,但糖友要注意不超過營養師建議的水果份量。
4. 戒掉抽菸習慣,以維持良好口腔和身體健康。
除以上須注意的事項,也要作息正常,熬夜會破壞免疫力,降低抵抗牙菌斑的能力。如已診斷有牙周病問題,應避免吃甜食、辛辣及油炸食物,高糖、高油的食物容易讓身體處在發炎狀態,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牙周傷口,酸性食物容易破壞琺瑯質,造成牙齒敏感。牙齒已經有鬆動情形,盡量避免堅硬或難咀嚼的粗纖維食物,以免再傷害牙齒或牙周。且遵循牙醫師的指示與治療,做好追蹤照顧及維持良好的牙周狀況。協助李太太、糖先生轉介至本院牙周病科接受治療,養成以上良好習慣,漸漸的牙齦不適、牙齒鬆動問題獲得改善。
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 陳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