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要粽不重 2024 Jun

健康新焦點

端午要粽不要重,由你來決定

端午節為台灣三大重要節日之一,2009年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意指開端,「午」即指五月,兩個字義合起來就是「農曆五月初五」,今年換算成國立則是113年6月10號。由於每年五月以後,天氣逐漸炎熱,氣候變化多端,蚊蠅容易孳生,極易引發疾病,所以過去也有「惡月惡日」的別名,因此端午節習俗多與驅除瘟疫、避邪有關。端午節飲食的習俗大家以往只會想到吃粽子,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卻被大家逐漸遺忘,以下就讓我們邊了解各種習俗,並學習如何在過節下吃的更健康吧!

習俗一:吃粽子
一般常吃的粽子常使用高油脂及高熱量的食材,例如:五花肉、花生、鹹蛋黃、加工素肉等,再加上北部粽製作時糯米及餡料會先用油炒,導致1顆熱量動不動就5-600大卡以上,有時一餐就要吃2顆,熱量往往都會爆表。建議自製粽子時,可選擇低油脂的食材,例如:里肌肉、雞胸肉、蝦子、干貝、滷蛋、黃豆、濕豆包等做為代替。配料的選擇上可以使用香菇或竹筍來替代花生,而糯米也可用全穀雜糧類,例如:黑米、糙米、紅黎、燕麥來取代,不僅能減少熱量,還能增加纖維攝取量。最後使用南部粽於滾水中煮透的方式來減少熱量。而鹼粽的部分,可以選擇加入本身有甜味的芋頭、地瓜、栗子等全穀雜糧類來減少精緻糖的使用。在吃的時候千萬不要功虧一簣,沾醬固然可以增加風味,但無形間也增加了熱量,其鈉含量更是不容小覷,有時細細品嚐食材本身的味道,也是一種享瘦。

習俗二:食五子
粽、豆、茄、李、桃,被稱為「五子」,除了吃粽子外,其實還會搭配應節的時令蔬菜水果一同食用。在臺灣傳統食俗中,長豆(即菜豆)象徵長壽、茄子可驅熱解暑、李子能幫助消化、桃子能夠避邪制鬼,所以吃粽子時,不要忘了搭配當季的蔬果,來達到均衡飲食的概念。但要提醒大家,烹調蔬菜時選擇川燙、滷、烤等低油的方式,來減少油脂的使用量。飯後水果的部份,因現在水果甜度都很高,建議吃1份(約1個網球大小)就好,才能在炎炎夏日中維持身體健康。

習俗三:飲午時水
午時(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是一天陽氣最盛的時辰,在端午節的午時所盛裝的水,就稱為「午時水」,傳言可趨吉避兇,亦有避邪的效果,故又稱「極陽水」。最簡單取得的方式就是在這段時間內,直接從家裡的水龍頭接取即可。記得飲用前要完全煮沸,喝水本來就有意身體代謝,通常每公斤體重大約需要30毫升的水份,所以在吃完端午節豐盛的餐點後,不如搭配一杯午時水,來取代湯品或飲料,繼能招來好財富、好運氣,還能減少熱量攝取,真是一舉兩得的方法。

上述教了很多端午節健康飲食的小撇步,想必大家也都學起來了。最後建議大家飯後不妨跟親友出外走走,可以考慮去河岸邊觀賞各縣市所舉辦之龍舟比賽,體驗一下端午節的氛圍,還可以減去餐後多攝取的熱量,在維持健康體位的同時,還能陪養親友間的感情,讓我們一起度過一個「要吃粽子不要增重」的端午節吧!

體系營養暨膳食部營養師 陳宣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