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要粽不重 2024 Jun

健康新焦點

小兒過動症,看中醫也有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診斷標準,所謂的「過動症」,正式的醫學診斷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在兒童時期俗稱為「過動兒」。2023年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我國ADHD盛行率為9.02%,代表約每11個小朋友中即有一個是過動兒,男女比例男:女約等於4: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需經專業醫師評估,一般是在7歲以前發病,其主要的問題表現在三個層面,分別為: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有近八成是因遺傳影響生理構造所致,ADHD患者大腦中所分泌的多巴胺以及正腎上腺素量,與常人的分泌量相比有較偏低的情況,也因此造成患者無法有效的篩選及過濾進入大腦中的訊息,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進而容易有不專心、過動以及衝動的症狀;另外,有研究指出,ADHD患者的前額葉、大腦基底核、小腦比一般人來的小,ADHD患者連接前額葉左右兩邊的胼胝體較少,造成神經傳導物質衝動時無法順利連接前額葉左右兩邊區域,以致於ADHD患者的動作執行能力較差,會有衝動、暴躁、攻擊或擾亂等行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傳統中醫古籍無相對應的專病,依其症狀表現可歸於「臟躁」、「躁動」、「健忘」等範疇。《素問.至真要大論》:「諸躁狂越,皆屬於火。」,小兒大多表現“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歸類於臟腑辨證,即是“心肝常有餘,肺脾腎常不足”。在“心常有餘”的表現上,心火易亢,擾動神明而出現心神不安、神志不寧、過動的症狀;小兒“肝常有餘”,易造成肝鬱化火、肝火上炎擾動神志,而有過動的情形。“脾常不足”,因脾虛失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致心神失養,也會造成注意力不足;若因飲食不節,食積內蘊,脾胃濕熱內生,也會出現過動症狀。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不足則髓海不充,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也會導致注意力不足;亦或水不涵木而致肝陽上亢,也可能出現過動情形。綜上所述,五臟六腑陰陽失調皆可能導致注意力不足或過動,中醫依據不同證型治療,往往能有不錯療效。

有些小兒過動的症狀經專業身心科醫師評估後並未達到診斷標準,此時需考慮可能與過敏性鼻炎有關,有些小孩因鼻塞、眼癢鼻癢常常揉眼、揉鼻等造成注意力不易集中,在配合中醫治療改善過敏症狀後,往往也能改善夜間睡眠,相對來說白天專注力也會提升許多。另外,不容忽視的是飲食造成「腸胃積熱」有關,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多屬於純陽之體,易躁熱上火,若常吃高熱量、油炸、甜食如炸雞、薯條、洋芋片、蛋糕、巧克力等,會導致腸胃積熱更嚴重,情緒更容易暴躁不穩,也伴隨便祕、口臭、睡眠不佳等症狀,透過中藥調理腸胃,使腸胃系統恢復正常運作,異常的熱就不會不斷累積,減少衝動、專注力不足的行為,也間接幫助生長發育。

臨床上以針灸治療兒童過動症也有明顯的效果,2020年一篇系統性回顧論文,整理10篇過動症相關針灸治療的RCT,發現相對於單純西醫治療(西藥或心理治療),針灸治療也能有效改善行為量表分數。透過刺激頭皮穴位如百會、四神聰、本神、神庭,可增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促進腦部循環,配合其他穴位如內關、三陰交、太衝等,更可以幫助孩子鎮定安神、減少衝動的行為和情緒。對於怕針的小孩,以上穴位也可用穴位按摩的方式來取代,同一個穴位輕輕柔按30-60秒,每個穴位輪流約3-5個循環,任何時間都可進行,藉由按摩來增加親子互動、也可改善親子關係。

平時鼓勵過動症的孩童白天多運動,週末安排戶外活動,少吃零食,避免食入過多食品添加物或精緻糖,也可以多尋找孩子有興趣的事物來做;學習與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學習環境儘量單純、安靜,減少外界刺激。了解孩子能力差異是大腦發展的問題,不是故意搗蛋的行為,有父母的接納,全面的支持,必要時配合治療,才是過動兒穩定情緒且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

鹿基中醫科主治醫師 許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