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僅是緬懷至親的節日,也是認祖歸宗的紐帶。按民間習俗記載,清明節那天除了上山掃墓祭祀祈福,家家戶戶在門上插柳樹枝、吃雞蛋和剪頭髮。雖然有些傳統習俗令人費解,但體現了古人對於清明節的尊重與寄託、對於聰明與身心健康嚮往嚮往。本文提供清明節連續假期相關疾病預防。
恙蟲病
恙蟲病主要是通過感染了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Rickettsia tsutsugamushi)的恙?叮咬人類傳播,通常在夏季最為流行,從每年的4月到5月病例開始增加,6月到7月達到高峰,9到10月第二波流行。若掃墓時不幸被恙?叮咬,隔6至21天後陸續出現持續高燒、頭痛、背痛、寒顫、盜汗、淋巴結腫大、叮咬處無痛焦痂(eschar)、全身紅色斑狀丘疹,有時伴隨肺炎或肝功能異常,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能高達6成。
預防措施:
1. 避免在恙?孳生的草叢中活動,應穿著長袖淺色衣褲、手套、長筒襪、長靴,並使用含有DEET(敵避)、Picaridin(派卡瑞丁)或IR-3535(伊默克)的防蚊藥劑。兒童建議使用濃度15%以下產品。若使用防曬油和防蚊劑時,應先擦防曬,再間隔一段時間使用防蚊劑
2. 在流行地區使用有效的環境衛生用藥(百滅寧、第滅寧、賽滅寧、撲滅松等)
3. 離開草叢後應儘快沐浴並更換衣物,以避免恙?的叮咬
4. 如果出現了恙蟲病症狀,應該盡快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及有無接觸草叢暴露史,以獲得及時治療
熱衰竭
掃墓期間若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體溫升高的同時未補充足夠水分和電解質,特別是高危險族群: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者、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以及過重者(BMI≧24kg/㎡)
預防措施:
1. 如果發現身體出現熱傷害徵兆,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燥發紅、心跳加快等,應盡快離開高溫環境,降低體溫如脫去多餘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搧風等、提供加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應該盡快就醫
2. 保持涼爽、透氣衣物,最好是淺色衣服、太陽眼鏡、寬邊帽,塗抹防曬乳
3. 掃墓時要定時喝水,不要口渴才喝,適量補充水分、含水量高的蔬菜水果。對於有限制飲水量病人,應詢問醫師適合飲水量。應避免飲用含有酒精或大量糖分飲料、食物
4. 高危險族群應盡可能避開烈日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需其他家屬陪同並隨時注意自己和身邊人身體狀況
境外移入疾病
每年清明節連續假期為境外移入疾病最高峰,無論出國旅遊或親友回國祭祀皆有可能造成境外移入疾病傳播。
預防措施:
1. 大部分疫苗接種後需要2週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有些疫苗需要間隔一段時間再接種第2劑,甚至需要接種第3劑。對於瘧疾預防藥品,則需要在抵達疫區前就開始服用。因此,建議在出發前2至4週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醫師相關建議,確保自己在旅行期間的健康安全。
2. 應避免接觸生病死亡動物。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場所,並且全程使用保險套。
3. 避免在蚊蟲孳生的草叢中活動,應穿著長袖淺色衣褲、手套、長筒襪、長靴,並使用含有DEET(敵避)、Picaridin(派卡瑞丁)或IR-3535(伊默克)的防蚊藥劑。兒童建議使用濃度15%以下產品。若使用防曬油和防蚊劑時,應先擦防曬,再間隔一段時間使用防蚊劑
4. 如果不幸被蜱蟲叮咬,應該使用鑷子夾住蜱蟲前半部,垂直皮膚表面緩慢向上拔除,應該盡快就醫
5. 選擇食用熟食或熱食,避免生吃或未煮熟的食物。食用水果前應自行清洗或去皮,以去除表面可能存在的細菌或農藥殘留
6. 出入境後21天內若身體不適,應儘快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利醫師作出正確診斷。如果有咳嗽、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建議配戴口罩。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家庭醫學科醫師 蘇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