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張女士,3年前因口乾到講話會不舒服,晚上也因為口乾而影響睡眠,同時眼睛也出現乾澀、異物感症狀,就診西醫被診斷出乾燥症。
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風濕免疫性疾病,也就是一種發炎性的疾病。男女比例為1:9,通常好發於四十歲以上。乾燥症可以分為原發性的乾燥症與續發性的乾燥症,比例上約各佔一半。引起乾燥症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只知道與自體免疫有關。乾燥症有什麼症狀?最常影響的是淚腺和唾液腺功能。因為這些腺體不明原因持續的發炎,導致淚液或唾液分泌不足,所以病患常常會覺得眼睛不舒服,有異物或灼熱感,甚至會疼痛,也會覺得口乾,吃到比較乾的東西時會覺得吞嚥困難。除此之外,身體其他腺體也可能會受到侵犯,使得皮膚或陰道變得乾燥。
從中醫觀點來看,乾燥症是屬於「燥」證的一種,所謂"燥勝則乾",其原因可從大熱燥氣之外邪,或先天不足及久病失養之內傷,均可導致津傷液燥,陰虛液虧,津血不足,如果病久瘀血阻絡,血脈不通,也可能導致皮膚黏膜、肌肉關節,深至臟腑而成本病。中醫在治療上以「滋陰生津、化瘀通絡」為主,最常見的證型有:1.陰虛內燥:可有手足心熱,兩顴潮紅,盜汗等,舌面唾液減少,眼睛乾澀。2. 氣陰兩虛:口唇乾燥、聲音嘶啞、午後低熱、容易倦怠,不想說話,口渴欲飲,食慾不佳。3.血虛、血瘀:血虛的症狀常見面色蒼白、皮膚乾燥、女性患者則常月經愆期、量少色淡,血瘀的症狀常見面色晦暗,皮膚有紫紅色斑疹,關節或肢體有麻木疼痛或刺痛感。在治療方面,可選用滋潤生津的中藥,如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菊花、枸杞子等,佐以益氣養血、或活血通絡等方藥。
張女士因為在接受西醫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覺得症狀改善有限,又不想繼續增加西藥的用量,在醫師的建議之下來看中醫門診,給予中藥及針灸的治療3個月後,口乾的症狀就又有再進步一些,而眼乾的部分搭配針灸促進淚液分泌及眼區周圍循環,如攢竹、魚腰、承泣、絲竹空、合谷等穴道,也獲得了改善。
乾燥症的患者平時要注意水分的補給與充足的睡眠,適當的禦寒保暖及防護(如:騎車時戴護目鏡),也要避免油炸物、辣椒、胡椒、沙茶等辛辣重口味的食物,平常可以服用白(黑)木耳、山藥、秋葵、海參等,有滋陰作用,能夠滋潤人體黏膜,可適度攝取。乾燥症目前仍無法完全根治,若能長期配合醫師的處方併生活作息的調整,多數症狀和生活可得到改善。
(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稼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