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新春迎喜 2024 Feb

家庭醫師

登高山賞美景,高山症認知不可少

自從疫情解封後,民眾出國旅遊人數屢創新高,不論是在國內或前往國外攀登高山民眾也不少。台灣百岳或國外著名的登山景點大多都超過3000公尺,若沒做好預防與準備,一旦發生高山症,不僅壞了興致又危害身體健康。

認識高山症:
當海拔高度上升時,主要的健康影響來自於兩個主要因素:低氣壓和由此引起的低氧分壓造成缺氧,可能對人體產生負面效應,特別是在進行體力活動時。

疾病 症狀
急性高山症 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多數為到達高海拔1-12小時出現症狀,2-3天隨著適應環境後,症狀逐漸緩解。
* 判斷標準為「露易絲湖急性高山病指數」:
有登高 ( 必要 )、頭痛 (2 分 )、頭暈 (1 分 )、失眠 (1 分 )、噁心
或嘔吐 (1 分 )、虛弱 (1 分 )。症狀得分≧3 分即可診斷。
高海拔肺水腫 肺動脈壓上升引起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持續喘氣、乾咳、胸悶、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等,致死率相對較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應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在這種情況下,應立即降低海拔高度、提供氧氣並考慮迅速進行緊急醫療治療。
*判斷標準: (A至少 2 項+B至少2項)
A. 休息狀態下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無力或活動力降低、胸悶或胸漲。
B. 肺野有囉音或哮鳴音、中心型發紺、呼吸過速、心搏過速。
高海拔腦水腫 嚴重頭痛、嗜睡、意識模糊、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可能昏迷。步態不穩被視為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在發現高海拔腦水腫的情況下,24 小時內可能導致死亡,因此需要迅速採取措施,包括立即降低海拔高度並迅速進行緊急醫療治療。
* 判斷標準: 步態不穩或意識改變。

如何預防高山症?
● 高風險族群: 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等。但除了高風險族群,健康人也會發生高山症。
● 提早練習適應高海拔環境與加強鍛鍊體力。
● 謹慎規劃爬升速度: 最好提早於海拔 2000 公尺處待 1 至 2 天,
超過海拔2750 公尺後,每天睡眠高度不要爬升超過 500 公尺,
睡眠高度每增加 1000 公尺,最好要多花一天時間適應。
● 避免劇烈和高耗氧的活動,維持正常的氧氣供應,減輕對呼吸和心血管系統的負擔。
● 低溫會增加肺動脈壓,故保持身體溫暖很重要。
● 勿吸菸,吸菸會減少吸入的氧氣量,增加肺動脈壓。
● 勿喝酒或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將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

預防及治療高山症用藥:
● 建議高風險族群、曾發生高山症或鮮少登高山民眾使用預防用藥。
● 劑量與用法建議諮詢與遵從醫師處方,預防與治療劑量不同。

藥物  使用時機
丹木斯
Acetazolamide(Diamox)
- 預防及治療急性高山症。
- 預防高海拔腦水腫。
*注意事項: 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與有蠶豆症患者禁用,替代藥物為下述類固醇。
類固醇
Dexamethasone
- 預防及治療急性高山症。
- 預防及治療高海拔腦水腫。
Nifedipine 預防及治療高海拔肺水腫。
Tadalafil 犀利士
Sildenafil 威爾鋼
Salmeterol(支氣管擴張劑)
 預防高海拔肺水腫。

總結:
● 登高山前,務必做好準備與預防措施,事先了解登山高度、救援管道,最好有專業嚮導陪同,嚮導也應熟悉路況,並清楚高海拔疾病緊急處置。
可藉由「Elevationmap」或「Google地球」搜尋海拔高度。
● 若登山前,身體已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取消行程。
● 攀爬 4000 公尺以上高山者,可考慮攜帶折疊式加壓袋、氧氣瓶等裝備,並應事先了解途經的山屋、營地有哪些設備。
● 治療高山症: 降低海拔、增壓給氧、減少氧耗、藥物治療。
首要為降低海拔,若無法立即降低海拔,國內高山山屋有提供攜帶型加壓艙(Portable Altitude Chamber,PAC)增氧給氧設備等同於下降1500公尺海拔高度。

資料來源:
旅遊醫學臨床工作手冊
家庭醫學臨床工作手冊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際旅遊與健康

家庭醫學科醫師 陳彤瑄

家庭醫學科醫師 林怡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