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便祕嗎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三餐因工作忙碌多吃外食,平日久坐少運動,晚睡作息不正常等因素,便秘的問題經常困惱著大家,現代醫學對於便秘的定義是每周解便小於三次或是每次解便需相當費力、糞便過於乾硬、自覺大便量較先前減少或解完後仍有腹脹感。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歷過短暫的便秘症狀,通常不久自己會改善,但如果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或我們自行調整飲食及作息後仍無法改善者,可來中醫門診尋求協助。
良好的排便習慣
這個問題因個人體質而異沒有標準答案,一日解便三次或是三天解便一次都可以是正常的,只要大便成形條狀、解便無需特別出力、糞便不會黏馬桶難以沖下、平常無腹脹腹痛感、解後不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就可以算是良好的排便。
中醫怎麼看
中醫在治療便秘上是根據個人體質來辨證論治,中醫理論中,胃為食物進入消化道的第一道關卡,胃主受納,能運化水穀(食物);脾主升清降濁,清者為水穀精微,指能使營養物質吸收上「升」;濁者為人體不需要的糟粕,要能向下「降」。大腸為六腑之一,功能為承接小腸下移的糟粕而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在生理上的表現為積聚與輸送,要能保持一種實而不滿的狀態,故大腸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假如大腸通降失常,以糟粕內結,壅塞不通為多,故有「腸道易實」之說。古代典籍中提到的「大便難」、「脾約」、「不大便」、「不更衣」、「陽結」、「陰結」等名稱皆可歸屬於便秘的範疇。
中醫常見證型
1. 燥熱型便秘 : 怕熱容易流汗,喜喝冰飲或食生冷食物,口乾舌燥或嘴破,睡眠品質差,大便乾硬難解或顆粒如羊屎狀,解便出血或痔瘡。
2. 虛冷型便秘 : 畏風怕冷,遇到溫差會不舒服,白日容易疲勞或自覺體力差,稍作活動便會氣喘吁吁,此類型者糞便通常較不乾硬,但較無便意或解便時需較出力。
3. 氣滯型便秘 : 常見於生活壓力較大,情緒長期處於緊繃者,通常會有便意但很難解出,或是解完便後仍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飯後容易消化不良,感覺肚子空氣多、容易打嗝或放屁。
4. 血虛型便秘 : 常見於產後婦女或生理後期容易便秘者,長期貧血者亦屬之,因腸道缺少滋潤而導致排便不順,常見面色唇色較蒼白,四肢末梢冰冷,疲倦元氣不足或月經量少等。
日常保健
1. 攝取足夠水量 : 因每人日常活動量而定,每日約2000至3000 ml皆屬正常,足量的飲水能讓糞便較不乾硬,降低便祕的發生,另外早上起床時飲用一杯溫開水也能有效地增進腸胃道的蠕動。
2. 維持運動習慣 : 日常生活中進行簡單輕量的運動可促進排便,如飯後散步三十分鐘或不搭電梯改爬樓梯,都能促進腸胃道蠕動。
3. 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量 : 食物中的纖維質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而纖維素人體雖無法分解利用,但能增加食物在腸道的容積,以刺激腸壁促進蠕動,使糞便較易排出。
4. 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 生活作息不規律會使腸道中菌相不平衡,即好菌和壞菌的比例改變,影響腸道的生態而出現便秘現象。
5. 每日腹部按摩 : 以肚臍為中心用掌根來做輕度按摩,右上至左下的方向繞圈,按揉50-100次,以達到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的功效。
6. 盡量不要自行購買瀉藥或軟便劑,也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通便藥,以免過於依賴藥物。
穴位按壓
建議以大拇指指腹來按壓穴位,定位後垂直揉壓進肌肉中,按壓至穴位感覺痠麻脹感,每個穴位按摩約3-5分鐘。
|
足三里 |
合谷穴 |
功能 |
調理脾胃,和腸消滯 清熱化濕,降逆利氣 |
疏散風邪,開關通竅 清泄肺氣,和胃通腸 |
取穴 |
膝窩外側凹窩向下四橫指 脛骨旁與肌肉凹陷處 |
拇指、食兩指合併 虎口部隆起最高處
|
南基中醫科主治醫師 張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