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柚見中秋 2023 Oct

健康新焦點

腫瘤心臟照護~抗癌護心保健康

惡性腫瘤(癌症)與心臟疾病常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對於民眾的生命健康有極大的威脅,然而,這兩種表面上看似毫不相關的疾患,對於治療計畫和預後復原,有著不可輕忽的關聯。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惡性腫瘤病人若同時患有心臟相關疾病或中高度風險,例如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在治療腫瘤過程中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此外,許多治療腫瘤的藥物,諸如化學治療、免疫療法,也都被發現具有心臟毒性,容易造成心臟功能的損傷。隨著全世界這兩大類疾病患者的日益增加,國際各醫療體系也相當重視這個議題。2022年,歐洲心臟科學會(ESC)發表了腫瘤-心臟臨床指引(Cardio-oncology guideline),這是國際大型心臟學會首次針對腫瘤-心臟領域提出完整的照護指南,清楚闡述共病機轉與建議的評估治療。

依據腫瘤治療的各個階段,最新的臨床指引給予不同的建議和目標:
[治療前]
初次診斷癌症時,每位病人都應該仔細評估心臟整體功能與風險,如有懷疑心臟相關症狀時,可視情況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和抽血相關檢查,或者轉介心臟科醫師。對於原本就有心臟病史,或是具有中高度風險的病人,若在尚未開始施行癌症治療前,就能清楚掌握病人心臟功能狀況,且適時開始治療,日後產生心臟併發症的機率便能大幅降低。

[治療中]
近年來腫瘤治療方式以及藥物發展迅速,除了化療與電療,新型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也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這些治療都有可能產生心臟毒性,造成像是心肌炎、心包膜積水、心臟衰竭等急性症狀,長期下來也容易升高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在此階段的角色,是協助盡早辨別可能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並即時做妥善的處理,維護病人治療中的安全。

[治療後]
在完成腫瘤治療後,建議持續監測心臟功能,若能提早察覺心臟功能變化,便能及時協調腫瘤專科醫師調整治療計畫,因此,為確保病人良好的預後,定期追蹤與評估仍是十分必要。

除了相關科別醫師需要了解腫瘤-心臟疾病的表現外,病人本身若能警覺自身不適可能與其相關,同樣鼓勵盡早向醫師反映。常見的心臟疾病症狀包括:胸悶/胸痛、活動性喘、運動能力明顯衰退、心悸、下肢水腫等。許多病症在初期並不容易發現,有賴於患者回饋自身感受,且適時就醫或轉診心臟科,才有利於後續的評估處理。

腫瘤心臟照護目前仍較偏向於風險評估與急性併發症處理,但目前國內外有許多進行中的醫學研究,希冀以提早給予藥物的方式,更近一步降低心臟功能受損的機會和嚴重度,讓腫瘤治療過程更為順利且安全。腫瘤病人面對治療,猶如獨自在高空走鋼索似的不安,但除了腫瘤專科醫師如平衡桿給予指引支持之外,心臟科醫師也像是在其下的安全繩網,提供保護也避免意外的發生。醫療不只是醫師與病人的事,更需要的是團隊的合作照護,即便腫瘤-心臟這個新的領域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需要更多研究與臨床經驗的累積,但相信對於越來越多有需求的病人而言,絕對是指日可待的福音。

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傅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