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柚見中秋 2023 Oct

健康新焦點

施打「帶狀?疹疫苗」,有助減少併發症發生

帶狀?疹(Herpes zoster),又稱「皮蛇」、「飛蛇」或「纏腰蛇」,名稱令人望之生畏,也向人們提醒此疾病的危險,因為帶狀?疹引起的併發症如?疹後神經痛,有人形容如針刺、如刀割、如電擊、如火燒、如百萬蟲蟻咬,可能會令人痛不欲生,又或者帶狀?疹可能侵犯心臟、肝臟、肺臟、腦部進而危及性命。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資料,在台灣帶狀?疹的每年發生率為每1,000人有4.97個病例,年發生率隨著年齡而增加。以台灣人民平均壽命計算,每個台灣人民終其一生會發生帶狀?疹的機率是32.2%,換言之台灣人每三人當中就會有一人得到帶狀?疹。

帶狀?疹可能因情緒、壓力、作息疲勞、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癌症、年老、免疫不全等,造成身體免疫力下降所引發。

發作前1-3天尚未有皮膚病灶時,可能開始有疼痛或感覺異常的前驅症狀(癢、麻、刺痛、抽痛、灼熱等)。當帶狀?疹皮膚病灶出現時,會從疼痛或感覺異常的身體部位沿皮膚神經皮節長出來,一開始可能是紅色斑點或是凸疹,接著4-7天會持續發出水?,有部分會產生膿?,於免疫力正常的人約莫7-10天水?膿?會逐漸乾燥結痂,相較於兒童及年輕人,老年人帶狀?疹皮膚病灶的範圍會更大更廣,水?膿?時間會持續更久。

帶狀?疹神經皮節部位的疼痛及感覺異常便是帶狀?疹後神經痛,症狀可能是持續的疼痛,如刺痛、抽痛、灼熱痛等;可能是間斷的疼痛,如刀刺戳痛、刀割痛;也可能是輕觸痛(allodynia),非常輕微觸碰力道就可能產生劇烈敏感疼痛,如風吹、穿衣服動作就可能引發疼痛;亦有可能是感覺異常(癢、麻、刺等)。帶狀?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隨年齡而大增,60歲以上發生率20%,70歲以上高達30%,神經痛持續時間也隨年紀越大持續越久,長達數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帶狀?疹可能引發各種併發症,年齡越大越可能有併發症。皮膚可能產生潰瘍、疤痕、細菌感染;侵犯到眼睛造成眼結膜炎、角膜感覺受損,導致角膜潰瘍、細菌感染、影響視力;侵犯到臉部、頭頸部,造成臉部麻痺、耳鳴、眩暈、聽力受損;侵犯到腦部或脊髓,造成腦脊髓膜炎、橫斷性脊髓炎、運動神經麻痺、腦神經麻痺、耳聾、中風;侵犯到內臟,造成肺炎症、肝炎、食道炎、胃炎、心肌炎、膀胱炎、關節炎;在免疫低下的病人,帶狀?疹可能全身性擴散,影響肺臟、肝臟及腦部,進而致命。

帶狀?疹目前治療主要以抗病毒藥物為主,藉由抑制病毒複製的活性,防止病毒持續擴散。盡早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以防止各種器官的併發症後續發生,但是,抗病毒藥無法有效防止帶狀?疹後神經痛的發生。

帶狀?疹在老年患者會造成多種併發症,且帶狀?疹後神經痛即使在使用抗病毒藥物下仍無法有效控制,甚至必須使用多種止痛藥仍不見得能壓制其疼痛及感覺異常,因此帶狀?疹疫苗便有它的接種意義。

帶狀?疹疫苗接種可以有效減少帶狀?疹的發生,且即使在疫苗接種之後仍發生帶狀?疹,疫苗仍可以有效減少帶狀?疹後神經痛的發生、減少疼痛的程度及時間,並且減少帶狀?疹的併發症。

目前臺灣有兩種帶狀?疹疫苗,一種為活性帶狀?疹疫苗 (zoster virus vaccine live, Zostavax® ),為單次皮下注射接種單一劑量,追蹤8年的整體保護力為49.1%;另一種為非活性重組疫苗 (recombinant zoster vaccine, Shingrix® ),為肌肉注射施打兩劑,第二劑於第一劑施打2至6個月後施打,追蹤10年的整體保護力為89%。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帶狀?疹疫苗接種建議,80歲以上族群建議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50-79歲族群,兩種疫苗都被核准使用在此族群,優先建議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18-49歲罹患帶狀?疹風險較高的族群,建議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18-49歲非罹患帶狀?疹風險較高的族群,經醫師評估、醫病雙方充分討論後進行接種。

因此若是年齡50歲以上,或是有惡性腫瘤、血液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代謝性疾病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憂鬱症及高心理壓力者、創傷及手術者、免疫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或HIV感染者,建議接種帶狀?疹疫苗。

疫苗接種後,較常見發生頭痛、腸胃道症狀 (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肌痛、注射部位反應 (如疼痛、發紅、腫脹、搔癢、溫熱感、硬結)、疲倦、發冷、發燒、四肢疼痛等副作用,若注射後有相關不適,務必回診醫師診查。

皮膚部主治醫師 徐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