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主題 - 父愛如山 2023 Sep

健康新焦點

睡眠障礙隱形危機~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障礙百百種,到底要看哪一科?打呼聲忽大忽小、甚至聲音中斷後久久才又繼續,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在睡夢中無法呼吸、缺氧的狀況沒有改善,會影響身體健康喔!

睡覺的時候是非常放鬆、舒服的狀態,但大家不曉得有沒有經驗,就是睡覺時偶爾會聽到自己或是聽到枕邊人打呼?打呼的原因是身體放鬆時,舌頭、喉嚨的肌肉放鬆,只要稍微阻塞到呼吸道,呼吸時氣流通過狹窄呼吸道發出震動,就會有類似打呼的聲音;打呼對身體健康沒有嚴重的影響,但是如果放鬆的肌肉阻塞呼吸道狀況嚴重,甚至整個塞住,就會變成沒有辦法呼吸、窒息的狀況,此時不只沒有打呼聲,也沒有呼吸聲,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就像窒息一樣,身體慢慢進入缺氧狀態,血氧指數一直下降到一個程度,身體受不了的時候,大腦才會警覺、並叫醒你趕快呼吸,實際表現出來很像溺水或嗆到水突然喘一大口氣。這種時候睡眠中的人大部分沒有感覺,但大腦會隨時保持警覺叫窒息的身體喘氣呼吸;如此一來,睡著的時候大腦沒辦法真得放鬆、休息,導致睡越久身體越累,身體反覆處於缺氧的狀況。這樣長期反覆缺氧、打呼的狀態下來,大腦忍受缺氧的程度也會變長,所以有些民眾發現枕邊人呼吸停止可能超過30秒、甚至40秒!身體最需要氧氣的器官就是腦部跟心臟,長期反覆缺氧對腦部血管、心臟血管來說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腦血管梗塞等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的高危險群,第一個就是中老年(高峰大約是60歲左右)、第二個是男性及停經後婦女。還有就是肥胖的朋友以及下巴後縮的朋友,也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好發族群;東方人骨架較小、脖子較短,有些人下巴後縮、相對來說咽喉空間較窄小,這種情況下只要體重有稍微增加一點點變化,就可能導致舌頭倒後阻塞呼吸道而造成睡眠呼吸中止。

眠呼吸中止分兩種型態:一種是阻塞型,像肥胖、下巴後縮等,大部分都是阻塞型的呼吸中止,大腦會適時提醒呼吸,因此睡眠時會打呼;另外一種中樞型的呼吸中止,是因腦部可能有一些異常狀況,或是因服用藥物抑制腦部活動,導致腦部無法發出呼吸的訊號。當大腦在睡覺的時候,沒有發出呼吸的訊號,身體就會停止呼吸。兩種不同狀況的產生原因不同,所以治療方向也不同,需要透過門診由醫師判斷是屬於哪一種,才能對症下藥做治療。

當然除了醫師的詳細問診有助於釐清狀況外,有時候經評估需要,會請民眾在睡眠中心睡一晚,做完整的腦波、呼吸、血氧、心跳等生理監測;另外,睡眠檢查室也會使用攝影機拍攝睡覺狀況,看有沒有觸動症、不寧腿癥候群等,甚至看有沒有快速動眼期動作障礙(手腳揮舞等)狀況。經由完整的睡眠檢查與評估,釐清民眾睡眠障礙的問題緣由,就可以由專業科別醫師處置治療。其實目前也有一些穿戴裝置,例如智能健康手環等,也可以簡單紀錄睡眠狀態或生理徵象,例如心跳、血氧、睡眠深淺等等。雖然這些穿戴裝置並非精密的醫療器材,監測結果不一定精確,但是可以初步紀錄疑似睡眠障礙的部分,並帶著這些紀錄來就診,給醫師做詳細的評估。

除了智能手環可以做一些簡單的監測,另外可以透過愛普沃斯嗜睡量表(https://plotdb.io/v/chart/19675)自我檢測一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容易打瞌睡的狀況。量表會舉出幾個場景讓您回想是否在該場景下就會入睡或打瞌睡,例如看書、看電視、搭交通工具,甚至跟別人交談中就入睡?!如果分數超過八分以上,睡眠呼吸中止的可能性比較高,建議到睡眠門診評估。彰基睡眠中心諮詢(04-7238595分機2262),由睡眠技師先協助民眾了解自己的狀況,如有需要再協助掛號。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黃國揚